“智慧监管”专栏① | 浙江台州“基于检测数据分析的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系统”

时间:2020-06-04 06:25: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19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印发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药品智慧监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近2~3年国家局推进药品智慧监管的总计划、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对全系统发出了全面推进药品智慧监管的倡议。为稳步实施《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药品智慧监管,创新监管手段,《中国医药导刊》结合药监信息化建设实际,特设“智慧监管”专栏,该栏目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药品智慧监管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以及监管效能提升的新思路、新技术,借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产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创新监管手段提供智力支撑和宣传平台。本期专栏特别关注了浙江省台州市构建的药品质量风险防控体系,该系统借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以数据分析为核心,以监测自动化、分析专业化、应用系统化、监管闭环化“四化”为工作机制。

     本期专栏特别关注了浙江省台州市构建的药品质量风险防控体系,该系统借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以数据分析为核心,以监测自动化、分析专业化、应用系统化、监管闭环化“四化”为工作机制。

2020年第2期“智慧监管”专栏速览

基于检测数据分析的药品质量风险防控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曾茂法, 林慧雅

       药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药品管理法》明确药品管理应当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风险管理原则。当前,日常监管抽检存在靶向性不强、不合格药品发现和处置时间滞后、药品不合格发生因素未做分析理由等问题,导致一些公告的不合格药品仍在市场流通。有的品种药品质量不合格现象重复发生,如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由于主药成分与助溶剂吐温-80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极不稳定[1],该产品曾经发生多个厂家全部批次含量不合格的质量问题。面对海量的药品和涉药企业,如何强化监管抽验,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质量风险、防止风险重复发生是当前药品管理重要内容。现有研究中常见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相关报道[2-5],但将药品检测数据分析和信息化技术融合应用于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的却鲜有报道。近年来,台州市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成了“基于检测数据分析的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系统”(以下简称“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系统”)和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监测自动化、分析专业化、应用系统化、监管闭环化的“四化”工作机制组成的防控体系,并在实践中大力推广应用,提升了药品安全监管效能,为服务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

1  “基于检测数据分析的药品质量风险防控体系”的设计思路

1.1  风险防控体系架构与工作流程

  面对海量的检测数据,依靠传统人工方式无法进行高效的监测分析,必须建设信息化系统。“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系统”平台由药品质量公告自动监测模块、信息推送模块、信息反馈模块、可疑药品送验意见推送模块、监管沟通、结果处置模块等组成。其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风险防控系统工作流程图

1.2  风险防控体系的工作机制

  药品质量风险防控体系不但需要信息化技术,更需要健全的工作机制,为此我们围绕检测数据的监测、分析、应用、处置等四个环节,借助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了“四化”工作模式。

1.2.1  监测自动化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局)及31个省市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每年发布药品质量公告数百期、不合格药品信息近6千批次,用传统人工方式实时监测,不但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错。“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系统”利用爬虫程序可对国家局及31个省市自治区发布的药品质量公告进行自动监测,并提示工作人员有新的公告发布,大大减少了监测工作量,提高了精准性。

1.2.2  分析专业化

  从大量的数据中抽取有用信息,需要数据统计分析和药品专业技术支撑,为此我们组建了一个由博士、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带队的20人团队,下设分析小组,专门负责数据分析工作。从抽样地点、生产厂家、药品品种、剂型类别、检验项目、不合格项目等方面对抽验数据作单因素、双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划分出企业风险等级和品种风险等级,列出重点关注企业、重点关注品种和重点关注项目。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对多批次不合格品种进行深度分析,推测不合格类型,区分品种风险、企业风险等,为后续应用提供科学建议。

1.2.3  应用系统化

  数据分析结果只有在服务监管实践中应用,才能产生应有作用。为此我们着力做好以下五项工作,系统化用好数据分析结果。一是编制《全国不合格药品检测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与查询手册》;二是利用“药品质量风险防控平台”,及时发布风险品种预警。三是开展靶向抽验;四是实施靶向监测;五是组织实时比对。详见本文“3”中项目在台州的应用成效。

1.2.4  监管闭环化

  切实发挥抽验数据的作用,健全抽验工作机制,指导监管及企业防控风险。消除除患,实现风险闭环管理是药品抽验的重要目标。为此,我们积极探索闭环管理机制,形成抽样检测、数据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处置、指导监管、效果验证的闭环管理模式,检测、监管、企业联动防控风险,解决了“一检了事、一罚了事”的痼疾,大大提高了抽检结果的有效运用。

2  工作思路

2.1  编制分析报告

  为了给药品监管和靶向抽检提供精准服务,台州连续三年编写了《全国不合格药品检测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与查询手册》,对不合格药品、生产企业、不合格项目进行多维度分析,划分出企业风险等级和品种风险等级,列出了重点关注企业、重点关注品种和重点关注项目,如2019年列出重点关注企业28家,重点关注品种55个,其中化学药品15种,中成药18种,中药饮片21种,提出靶向监管抽验建议。

2.2  开展关联比对

  在实时监测归集全国不合格药品质量信息基础上,每周1~2次向平台成员单位推送全国不合格药品公告信息,与47家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企业、15家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营销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组织专家分析企业反馈的比对结果,提出处置意见,指导药品流通企业和医疗单位及时下架公告不合格样品、送检可疑样品、处置检测不合格产品。

2.3  发布风险预警

  台州利用“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系统”平台,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向监管部门推送检测不合格数据信息并短信提示,仅2019年 5~7月份,就发布预警信息6期,其他检测信息21个。

2.4  组织靶向抽验

  台州结合数据分析结果,组织开展“基于检测数据分析”的流通领域药品靶向抽样,制订本辖区企业生产药品抽验计划,每年保持200批次的重点品种、重点项目的靶向监测。

2.5  探索性研究

  在对药品检测不合格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可疑风险品种,进行数据分析延伸应用,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分析查找风险产生原因,提出处置意见。

3  工作成效

3.1  提高抽验效率

  通过编制分析报告,开展靶向抽验,一方面提高了流通领域药品抽验不合格率,每年检出不合格药品近50批,不合格率保持8%左右。另一方面促进辖区药品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近几年在全国各级药品抽验中均未检出不合格,实现“零公告”。

3.2  防控质量风险

  通过与经营企业和医院的关联比对,2018年6月以来,共推送不合格信息132期,发现公告不合格药品4批,检测可疑样品202批,检出32批不合格样品、35批质量限度边缘样品,全部得到及时处置。

3.3  助力风险共防共治

  通过发布预警信息和不合格质量信息,打破了检测数据信息“孤岛”,监管机构、检测机构、涉药企业之间信息沟通顺畅,数据共享及时,相关单位利用共享信息落实针对性措施,及时处置不合格药品,防控质量风险,助推了药品质量风险共防共治格局的形成。

3.4  提高药品质量

  通过探索性研究,检出诺氟沙星胶囊、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复合维生素B片、砂仁等4个品种不合格样品35批次;发现了“抗病毒口服液”与塑料瓶包装不相容、咳特灵胶囊包装密封性缺陷等药品生产工艺缺陷,相关分析报告或专题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或整治意见被上级监管部门或药品生产企业采纳。在2019年组织的我市流通领域跟踪抽验中,未发现再用塑料瓶包装的“抗病毒口服液”,咳特灵胶囊铝塑包装外均加封了薄膜,抽检结果均符合规定。

4  应用成功案例

  “抗病毒口服液”与塑料瓶包装不相容质量问题的发现是本项目应用成功案例之一,具体如下:

4.1  查询往年信息库,发现风险线索

  2018年6月,台州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在日常检测工作中,检出1 批“抗病毒口服液”不合格,利用“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系统”中的“历年不合格药品数据查询”功能,查到2016年、2017年“抗病毒口服液”公告不合格批次分别为4批、14批,引起高度“警惕”,推测这是一条值得研究的“品种风险线索”。

4.2  根据多维度分析,提出抽验建议

  对上述19批(加上前述1批)不合格药品,进行了品种、生产厂家、不合格检验项目的多维度分析,发现其中15批“抗病毒口服液”不合格项目均为特征图谱”检查不合格,共涉及3家药品生产企业。根据多个厂家、多个批号、同一项目检测不合格的事实,“应用团队”分析研判后认为属于品种风险,具有一定“重现性”,为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分析团队提出了对“抗病毒口服液”开展专项抽验的建议,并上报药品监管部门。

4.3  依托信息化平台,组织专项抽验

“抗病毒口服液”专项抽验方案获批后,为尽快组织抽样,分析团队依托“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系统”平台,发出通知和短信提示,要求各县市区药品监管部门按照抽样方案组织专项抽样。各县市区局迅速响应,组织全覆盖检查抽样,共抽到“抗病毒口服液”31批。经检测,检出不合格样品7批,涉及与公告相同的3家药品生产企业,不合格项目为特征图谱不合格,具体不合格原因均为特征图谱中未见(R,S)-告依春成份,8批(加上前述1批)不合格样品中有1批样品与同厂家合格样品比较,(R,S)-告依春成份含量明显下降。

4.4  再行多维度分析,找出风险原因

  “抗病毒口服液”特征图谱检查不合格,意味着样品中不含有某一应该含有的成分,亟待分析这一结果系“企业未投料”所致,还是贮运过程中成份降解所致。如系前者,应定性为假药,如系后者应定性为劣药。为寻找不合格原因,再次对所检样品的不合格项目、包装、生产日期、贮存期等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发现上述8批不合格样品均为塑料瓶(复合硬片,以下简称塑料瓶)包装,其中1 批(R,S)-告依春成份虽有检出但含量明显下降的样品贮存期在所有7 批不合格样品中最短,仅为6个月;其余24批玻璃瓶包装的样品全部合格。分析团队据此推断塑料瓶包装的“抗病毒口服液”中(R,S)-告依春成份含量会随着贮存期延长逐渐下降直至完全分解,得出抗病毒口服液(R,S)-告依春成份与塑料瓶包装不相容的结论,并据此认为这些不合格“抗病毒口服液”不应定性为假药,应依法作劣药处理。

4.5  制定处置措施,消除风险隐患

  找出质量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作出准确定性后,台州市局采取了以下针对性监管措施:一是发文通知本辖区所有销售、使用抗病毒口服液的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凡塑料瓶包装的“抗病毒口服液”未经检验合格,一律暂停销售使用;二是对抽检的不合格样品按劣药查处,全市共立案8起,下架销毁样品5 420支,罚没非法所得5 000多元;三是紧急上报浙江省局转报国家局,建议通知相关企业暂停生产塑料瓶包装的抗病毒口服液、并开展包装相容性研究,同时建议上级部门组织塑料瓶包装的抗病毒口服液专项抽验,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处置(R,S)-告依春成份未检出或含量明显下降的产品。此后,还与前来沟通信息的相关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分析原因,探讨纠正措施。

4.6  组织跟踪检查,验证措施成效

  为验证本案例监管措施效果,2019年上半年,台州市局在制订跟踪检查抽验方案中,将塑料瓶包装的“抗病毒口服液”作为重点质量风险跟踪品种之一,组织了辖区内全覆盖的跟踪检查2 次,结果均未发现用塑料瓶包装的“抗病毒口服液”在市场上流通。

5  小结

  台州建成的基于检测数据分析的药品质量风险防控体系,在工作应用中成效明显,有效提升了药品抽验的科学性和药品监管现代治理能力,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是有效利用了历年抽验结果,将信息技术转化为监管需求,形成了以数据分析为核心药品监管风险防控的“四化”工作机制。

  二是有效实施药品质量风险闭环管理,消除药品质量风险隐患,防止药品质量问题重复发生,及时制止不合格药品在市场流通。

  三是有效建立了一支数据分析专业化团队,为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的高质量融合应用提供了必需的技术支撑,实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智慧监管。

参考文献略

  本文刊登于《中国医药导刊》2020年2期,更多精彩内容可登陆《中国医药导刊》官方网址http://www.zgyydk.cn,热忱欢迎智慧监管领域相关研究人员积极投稿。

上一篇: 习近平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

下一篇: 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