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寻芯记》:从寻“芯”之途到寻“心”之旅
时间:2022-10-19 20:59: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喝1000年前冰化的雪水,睡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冰面上,2022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采访部摄制组跟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冰川学家攀登珠峰钻取冰芯。这是今年“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拍摄近一个月后,摄制组跟随科考专家徒步攀赴海拔6500米,开始了他们的寻芯之旅。这几乎是未经专业登山训练人员所能承受的海拔极限。历经艰难,纪录片《珠峰寻芯记》于8月15日在CGTN播出。它不仅记录了充满挑战的寻“芯”之路,也是一部向人类内心发问的纪录片:我们该如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良知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和谐共处。
冰芯,是从冰川内部自上而下钻取的圆柱状冰样:来自远古天空的降雪,在自身重力下压实成冰,具有成层特性,像树的年轮,记录着百万年尺度的环境演化史。它被比喻为“无字天书”,是科学家研究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揭示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全球变暖下的冰川,正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甚至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该纪录片中除了引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徐柏青、邬光剑等科考专家的采访、科学的例证、详实的数据外,更用直观的方法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珠峰冰川的消融。搭建好钻取营地的第二天,团队从生活营地前往钻取点的路就被溃决的冰湖淹没了,只能用冰镐在坚实高耸的冰塔林上凿出一个个“小坑”作为落脚点,艰难爬行,稍不留神就有掉进冰湖的危险。这段画面令人印象格外深刻,为观者带来震撼人心的视觉体验和振聋发聩的拷问。
珠穆朗玛——藏语里是“大地之母”的意思。她所处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冰冻水资源哺育着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CGTN作为对外宣传旗舰媒体,关注珠峰冰芯的钻取,展现了大国大台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担当。在CGTN采访部主任沈小蒙看来,中国面对的很多问题和挑战都是世界性的,需要全球共同解决,CGTN作为国际媒体,理应有这样的觉醒和担当。CGTN采访部主编徐兆群介绍,他们不惜冒着危险出发,就是要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用新闻画面的真实力量,在值得被关注的领域振臂疾呼。
片中不仅对中方科学家进行了全面的实地采访,更是连线美国顶级冰川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朗尼·汤普森。汤普森是世界著名的学者,也是最早引发了国际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那一代气候学家中的一员。20世纪80年代末,他受邀和中方科学家一道在祁连山敦德冰帽钻取了我国第一根冰芯,自此拉开了中国冰芯研究的序幕。
对于身处前方拍摄的CGTN导演陶源和摄影记者曹德琳来说,本次寻芯之旅更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探险。此行目的地是珠峰最大的冰川之一——东绒布冰川。在海拔6500米,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5%,举步维艰,还有致命的冰裂隙、足以把帐篷掀翻的暴风雪、零下20摄氏度的作业环境……严苛的自然条件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但他们说,比起科研工作者一生上山下河、卧冰尝雪,眼前的困难根本不值一提。陶源回忆,“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爬上去的,只想着不断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总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近的。虽然艰苦,但作为媒体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幸运”。
科研工作者则在片中介绍,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冰芯里藏有太多珍贵的信息。科学家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观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冰芯中包裹的远古气体可将这份记录追溯到80万年前,甚至更早。根据冰芯样本分析,工业化之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区间在百万分之一百七十到三百之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该指标蹿升到了近百万分之四百二十,是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
其他数据更是触目惊心:青藏高原正在以高于全球平均两倍以上的速度升温。照此发展,国际专家已发出警告:到2100年,青藏高原将失去三分之二的冰川。纪录片《珠峰寻芯记》带给观众倒计时般日渐清晰的紧迫感:在这里,科学家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冰崩、冰湖溃决、冰川洪水、冰川泥石流等一系列灾害——这是身处冰川附近的原住民能切身感受的。但不管你是否能亲眼看到冰川的融化,所有人最终都将承受后果。“如果青藏高原没有了冰川,那么它养育的大江大河,和依赖着它的人类该何去何从?”徐柏青无奈地发问。
在《珠峰寻芯记》里,从“冰芯”开始,一个又一个科考名词相继进入观众视野,神秘而又专业,但拍摄者始终以一种深入浅出的姿态讲解钻取冰芯的重要意义,传递出高冷地站在这个星球最高点的珠峰却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广阔认知。加上制作团队为纪录片量身定做的三维特效及动画设计,观众就像在上一堂视听科普课。
这份艰辛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寻找初心——寻找人类初心,寻找理想初心,寻找和平初心。该片主创们找到了此行的初心,那就是作为地球人,我们还能为地球母亲做些什么?这就是《珠峰寻芯记》从寻“芯”之途到寻“心”之旅的过程。
(作者:关玲,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