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民族戏剧:由保护走向创新

时间:2022-11-14 22:27:4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日前,川渝民族戏剧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川渝两地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新时代民族戏剧创新与发展的前景。

   川渝民族戏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藏戏、彝剧、羌戏、土戏等戏剧组成。目前,藏戏已步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羌戏正由萌芽走向成熟化进程,彝剧正在探索形成剧种学意义上的“四川彝剧”形态,土戏正由最初的保护走向探索创新阶段。

  走出“原地”,走上国内国际舞台

   十年前,川渝民族戏剧尚处于“原地”自我生长状态,没有走出大山和走近广大人民群众。

   2015年,四川提出藏戏要在新时代抒写反映新生活。这一理念很快得到四川阿坝州有关单位的支持。在近年来的持续推动下,众多藏戏得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8年以后,四川把对藏戏的关注提升到对整个民族地区戏剧的关注,使民族戏剧的发展和民族地区题材的戏剧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20年,四川开展“民族地区戏剧创新与发展”系列活动,专家组走近凉山州调研四川彝剧形成与发展的可行性。阿坝州也率先推出羌戏,填补了文旅部颁布的全国戏剧名录中无羌戏的空白。

   这些年来,随着民族戏剧关注度的提升,四川着力推进民族题材戏剧创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创作成果。《尘埃落定》《博什瓦黑》《海上的诺苏火布》《康定情歌》《电子魂》等民族戏剧走上国内国际舞台。

   这几年,重庆也逐步提高了对民族戏剧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土戏在石柱县不断创新发展,酉阳的面具阳戏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断创新,积极融入时代

   “石头的唇,说不尽祖先的故事,怀揣的心,盛不下一滴泪水。”2017年7月,彝剧《博什瓦黑》在法国文化艺术古城阿维尼翁洛海特剧场震撼上演,受到法国观众追捧。

   全剧综合展示出彝族独有的原生态舞蹈、山歌、器乐、服饰、婚嫁祭祀、耕种劳作等一系列古彝族生产生活内容,用60分钟集中呈现了十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观众觉得,该剧目走进剧场活化了图片文字影像,刷新了观剧的体验和审美的经验;国外观众觉得,该剧目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民族风情特殊样式,打开了认知中国的大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说。

   “藏戏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程式,但并不是把停留在过去的‘文成公主’演得好就是好作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范远泰认为,好的藏戏要面向时代,把握时代脉搏,融入时代内容。

   与会专家认为,民族戏剧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真正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

  培育壮大民族戏剧传承队伍

   在川渝地区,缺乏专业的传承队伍是民族戏剧发展的通病。两地迫切需要挖掘民族戏剧后备人才,并通过专业人才培育渠道为民族戏剧输送新鲜血液。

   当前,川渝正着力通过“送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等方式,为人才创造深造学习的机会,争取专项资金等政策平台的支持,办起人才培养班,特邀民族文化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授课。

   经过深入研讨,“川渝民族戏剧创新与发展三年规划”已具雏形。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发展规划的落实,川渝民族戏剧有望成为祖国西南地区的璀璨明珠,不仅能带动和服务民族地区的团结和发展,还能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国际上展现可爱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陈晨)

上一篇: TVB迎来55周年台庆仍不忘初心

下一篇: 多台经典汉剧 今明线上直播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