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锦绣》:脱贫攻坚,山乡巨变

时间:2022-12-12 14:58: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作者:张冬梅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全景式展现脱贫攻坚伟大历程的电视剧《山河锦绣》迎来大结局。凭借真实生动的剧情和“土味”十足的人物塑造,《山河锦绣》首播后获得众多好评,成为继《山海情》之后又一部带着乡村气息、展现时代画卷的脱贫攻坚电视剧。

《山河锦绣》:脱贫攻坚,山乡巨变

  《山河锦绣》剧照。赵书和(左)由李乃文饰演,柳秋玲由颜丙燕饰演。

  一个村两代人的脱贫攻坚

  《山河锦绣》的时间跨度近30年,两代人前赴后继投身脱贫攻坚战,最终使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偏远闭塞的村庄彻底摆脱了贫困。

  剧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西部地区,一场暴雨引发泥石流,淹没了半山村。半山村只能与下游的柳家坪合村。但是,半山村的赵姓与柳家坪的柳姓有世仇,世代不通婚。族群矛盾和贫瘠生活,困住了这个合并后的村庄。

  穷则变,变则通。剧中,村支书赵书和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他始终认为土地是农民的根,希望靠种地让村民住上“金窝窝”,过上好日子;村委会主任柳大满头脑灵活,多次带领村民进城务工,并积极引进外商在村里建水泥厂,想让村民在家门口挣工资;副县长国文则致力于推动村庄可持续发展。他为了解决水患四处奔走,坚决关停造成污染的水泥厂,同时引入省农科院的优质小麦种植项目。

  脱贫攻坚任务十分复杂艰巨。村里因水泥厂偷排污水造成土质污染,有些村民得了肺病,农作物大面积减产。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更像饮鸩止渴。目光长远的国文顶住各方压力,努力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引领村民真正、长久地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智

  《山河锦绣》真实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西北部分地区的贫困面貌。该剧一开篇,两名警察坐着手扶拖拉机来到半山村,映入眼帘的是崎岖狭窄的山路、墙上有很深裂缝的土坯房、“家养一只兔,不愁油盐醋”的宣传标语……这个村有多穷呢?村里学校发不出工资,老师都跑了,娃娃们没学上;村委会账上只有15块钱……

  除了落后的村庄面貌,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很落后。有人为了获取短期收益,上山乱砍滥伐;有人教育意识淡薄,反对孩子上学;许多家庭仍存在包办儿女婚姻的现象等。在扶贫队进驻村庄后,一些村民“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甚至错误地认为扶贫就是发钱。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唯有打破落后观念的束缚,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剧中,基层干部赵书和深知水患之苦,希望通过兴修水坝,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他对老百姓说,“今年修水坝,下雨不害怕;今年流些汗,明年吃饱饭”;乡村教师柳秋玲希望通过教育真正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挨家挨户劝说村民送孩子上学……从赵书和兴修水利之梦,到柳秋玲教育脱贫之举,《山河锦绣》展现了两代人不断破除思想坚冰,最终带领村庄成功脱贫的奋斗过程。

  鲜活的“土味”群像

  电视剧《山河锦绣》塑造了脱贫攻坚战线上各个维度的人物群像,将我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浓缩到一个村两代人前赴后继投身脱贫攻坚的故事中。

  赵书和、国文、柳大满三位好兄弟是剧中的灵魂人物,他们的脱贫攻坚历程贯穿全剧始终。正直倔强、豪爽仗义的赵书和,大半辈子都在矢志不移地为村民修建水坝,推广优质小麦种植,建立旱改水稻基地,努力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目光长远、心系桑梓的国文,始终对“第二故乡”怀有浓浓的乡情和很强的责任感;精明世故、能说会道的村委会主任柳大满,看重经济利益,有时会丧失原则,但也有善良可爱的一面……剧中每个人物都塑造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此外,还有心系乡村教育事业、敢爱敢恨的乡村教师柳秋玲,始终奋战在扶贫一线的赵雅奇,思想顽固的赵山杠等,这些人物勾勒出一幅充满“土味”的基层群像。

  《山河锦绣》还描绘刻画了村民之间朴实温暖的真挚情感。因为遭遇泥石流灾害,赵书和带领村民们到柳家坪避难。虽然两村曾有陈年积怨,但在大灾面前,两村村民守望互助、齐心抗灾;高校长在抗灾中牺牲后,全村人承担起照顾他儿子高枫的责任。高枫长大后成为扶贫队队长,回乡反哺父老乡亲……这些充满人性温暖的细节让许多观众动容。除了感人的剧情外,《山河锦绣》中也不乏烟火气。赵书和与柳秋玲打破赵柳两姓永不通婚的祖训,结为夫妇。两人的婚礼从冷场变热闹的过程,充满了欢笑声和烟火气。

  作为一部史诗般展现脱贫攻坚历程的影视作品,《山河锦绣》通过对鲜活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村民真情实感的描摹,让观众重返那个热火朝天、充满激情的年代。无数基层干部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贫瘠土地上众多村民的不断奋斗,共同绘就了山河锦绣的壮丽画卷。(张冬梅)

上一篇: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在陕西西安举办

下一篇: 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官宣斯图尔特明年2月...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