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美国人更好骗?电信诈骗在美国得手案件愈发高频
时间:2020-10-31 01:15: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期,很多美国人常常收到类似这样的信息——
发件人:xx机构
内容:由于疫情原因,本场所/机构将不再继续提供xx服务,但您已缴纳399美元的服务费用,请按要求点击链接退款。
那么不要怀疑,无论发件人是来自xx州医疗中心还是联邦xx局,这就是妥妥的电信诈骗,一旦某美国人点击了链接,轻则丧失一部分个人信息,重则被骗得倾家荡产。
电信诈骗这个老朋友,在疫情期间也狠狠吸了一把美国人的血。
被骗惨了的美国人
在过去半年多的新冠肺炎肆虐期间,美国个人和企业报告的金融犯罪案件大幅增加,针对个人的电信诈骗行为也愈发猖獗。据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说法,截至10月27日时,与新冠肺炎相关的电信诈骗行为已导致美国人损失超过1.69亿美元,诈骗金额的中位数约为312美元。
学会防诈骗是学会上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1月1日至10月27日期间,委员会共收到了用户提交的23.6万份诈骗报告,全是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身份盗窃、垃圾邮件诈骗、电话诈骗等欺诈案,内容涉及网络购物、旅游休闲、健康生活、金融财产、甚至恋爱的方方面面,其中又以电子邮件诈骗和网购诈骗造成的损失最大。
具体到各州来看,加利福尼亚州受骗总额最多,共计损失2205万美元;而阿拉斯加的损失总额最低,仅为105000多美元;缅因州的人则最容易受骗——平均每10000人报告6.84起诈骗案。
坐拥一众科技巨头的加州不愧是美国各州中的经济第一名
连诈骗金额都远高于其他州..
(图片:Valeriya Zankovych / shutterstock)
美国的电信诈骗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诈骗切入点是民众的财务和健康问题。疫情期间美国失业率一度增至4月份的14%以上,至今仍在10%左右徘徊,财务状况的恶化加上长期宅家无社交,也更容易让爱聚会的美国人产生心理和生理问题,因此财物与健康便成为诈骗犯利用的点。
领食物的长队看不到尽头
一些人为了生存开始犯罪的营生
另一些人则被动荡的时期扰乱了心智
(图片:Ron Adar / Shutterstock)
二是从受害者群体划分看,年龄较大(45+)的美国人更易受到欺骗,称为“祖父母诈骗”。一方面,研究表明,年龄越大,“一般信任感”(针对不特定的他人)与“特定信任感”(针对四种特定对象,包括:家人、朋友、邻居以及陌生人)都显著提高,意味着老年人自带容易上当的buff;
全世界的老人都是骗子的重点关照对象
这既需要子女的关注,也需要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
(图片:Daisy Daisy / shutterstock)
再者,老年人获取的社会信息较少且滞后,并且关心的领域比较特定——健康、医疗保健等,很容易被手段高超的骗子拿住。
其实除了新冠肺炎爆发时期,在其余大型疾病暴发和自然灾害(野火、飓风等)发生后,美国的诈骗活动同样会大量增加,其中一个原因是罪犯很会利用民众在灾难时期的恐慌心理——在危急时刻,人们容易进入“逃避或战斗模式”,压力之下会更容易做出冲动决定,丧失认真思考的能力。
典型作案手段
那么米国人民是如何被骗的呢?典型模式分这么几类。
一类是社交平台直接榨取式。疫情期间,很多受骗的脸书用户透露自己曾收到过类似“获得新冠肺炎1000美元慰问金”的消息,发送者是熟人或者亲戚。由于发件人身份不易让人产生怀疑,且很多用户没了收入缺钱花,便会遵从消息里的指示,往指定账户汇入小额“提取费”,期望接下来能收到慰问金。
骗子通过盗取一些人的社交媒体账号
再向列表中的人发送钓鱼网站链接
“提取费”付了之后用户自然是收不到慰问金的,而被骗者遇到的情况,一是对话框永久关闭,被对方拉黑联系人;二是被对方要求进一步汇款,“手续费”、“周转费”之类,数额通常不大。所以,有人选择继续汇款,有人发现情况不对劲,选择举报对方。
不要花钱去赚钱
真正的“刺激支票”长这样
(图片:Christopher Durot / shutterstock)
但举报也没什么用处,对方原本的账户信息已经被骗子盗用,被封号也不会对骗子造成什么影响。
诈骗者还会通过电子邮件与用户联系
以告知用户发布到Facebook的内容侵犯了版权
通过一步一步的信息填写套取用户信息
类似的诈骗信息还有“出售新冠肺炎预防药物”、“新冠肺炎治疗特效药私人渠道”等,只需出4.95美元的运费即可获得,诈骗效果异常突出。
第二种诈骗面向的是猫奴狗奴宠物奴们。疫情期间民众宅家,猫狗一方面成为很多人的心灵慰藉,一方面也成为骗子获取“爱心之财”的有力诱饵。
假的!
(图片:https://petscams.com/)
诈骗犯们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宠物购买信息,配上精挑细选的、盗来的可爱图片吸引买家。一旦有买家有意向预定某只萌宠,骗子便要求买家付定金、确定收货时间。
当然了,就算你付了全款,也不会有宠物飞到你身边。
相应的也有专门打击这一类诈骗的打假号
左图中指出的诈骗网站已经关闭
(图片:puppy scams / facebook)
还有一种是恐吓式诈骗。假如你是苹果用户,可能会收到来自苹果官方域名的邮件或自称苹果调查部门的电话,声称“您的帐户中存在儿童色情内容,并正在备份到云储存中”,官方鉴别小组需要获取您账户的完全访问权来清除非法内容。清除操作并非无偿,但您可以通过亚马逊礼品卡(在亚马逊购物的充值卡)来支付,只需发送卡号和激活码即可,非常方便。
伪装成零售商,提供“针对忠实客户的独特刺激方案”
但附带链接却是用来获取个人信息的钓鱼网站
(图片:FBI San Diego / twitter)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有人被骗了90000多美元。
也有诈骗犯选择以公司、企业或政府的名义诈骗。员工可能会收到来自“公司CEO”或“部门主管”的邮件,并得知自己需要通过点击某链接来支付一些发票、检查预算之类的东西,假如真的点开了,哪怕不付款,自己的电脑也会被装上一些功能难以捉摸的软件。
一个诈骗网站截图,虽然它看起来像真的IRS网站,
但URL是错的,因为合法的美国政府站点包含“ .gov”
还有一种诈骗方式不涉及金钱,但是让人感到异常烦躁——受害人收到并非自己订购的快递,发现里面是一些不值钱的杂七杂八(还好不是刀片)。实际上,收到这种快递代表自己的地址信息被泄露到了外国(很可能是中国)卖家的手里,供这些店主刷单、刷好评使用。
以上手段算是近期美国比较典型的电信诈骗手段,此外还有普通电话诈骗、快递诈骗、家电维修诈骗、纳税诈骗等多种诈骗手段。
除了钓鱼网站链接等
邮箱中也有可能收到假的支票,实际上是宣传广告
(图片:https://www.ftc.gov/)
由此可见,似乎各国电信诈骗的手段都差不多,骗子都是一样聪明。
打击骗子不易,提高警惕第一
今年7月,亚特兰大联邦特工逮捕了一对电话诈骗犯案夫妻,这对夫妻从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期间通过电话诈骗洗劫了至少24名诈骗受害者的40万美元;
就在日前,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警方逮捕了涉嫌进行电信失业诈骗(声称提供工作来骗取钱财)的6人,并缴获40张被盗的福利卡、4万美元的现金和一把枪。
老手段了
但在这个工作如此宝贵的时期,还是会有人病急乱投医
(图片:Hellno2/ Wikipedia)
看似轻松的缴获工作其实并不容易,电信诈骗环节中虚假信息太多,牵扯到的被动参与方也太多。
首先,几乎没有诈骗犯会傻到用自己的身份证开卡诈骗;其次,一个诈骗犯会有一群同伙和众多备用账户,追查难度大;再者,如果抓住其中一人,可能他只是整个环节的边缘人,除了自己的任务外一概不知;最后,破案过程审批时间长,第一步刚审批完,可能下一步的线索就断了……
因此,真正被抓到的诈骗团伙,连冰山一角都不到。
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的发展
也让诈骗金额越来越大
平台更需要担负起应尽的职责
(图片:justoomm / shutterstock)
正是因为知道破案不易,美国政府在疫情传播伊始便就欺诈行为向消费者发出提醒,警告民众保护好个人隐私数据、切勿相信任何汇款信息等;联邦贸易委员会在3月也应声响应,加快打击假药诈骗行为,要求7家公司停止销售声称可治愈或预防新冠病毒的产品。
但这种预防式提醒在当下混乱的美国社会很难起到什么效果。新冠肺炎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社会影响,大量群众陷入财务恐慌与社交孤立,焦虑和孤独也接踵而来,心理更加脆弱,抑郁症高发,绝望之下个体的判断力很容易丧失。
那么对于不幸上当被骗的民众,当务之急就是把损失降到最低——先与诈骗犯切断联系,再与所在银行联系看能否追回损失。根据美国的“电子资金转帐法”,非法转账一旦发生,卡主假如在规定期限内迅速通知银行并报案,可以最多只承担50美元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银行会更进一步做出“0责任”全额赔付,不承担任何经济损失也是可能的。
这些都处理完毕后,受害者最好再将本案件通过指定网站上报,警醒世人。
坏事防为先。为了反诈骗,民间也有自发的反诈骗平台,如电话诈骗识别应用“who called me”。当你接到可疑电话时,可以打开此app搜索,看有无类似经验的受害人。
多一个检查步骤,也给自己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而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面对防不胜防的诈骗手段,记住黄金防骗法则也是必须的:切勿点击来自未知发件人的短信中的链接,切勿分享自己的任何私密信息,也切勿相信自称是“官方机构”或“政府机构”的可疑来电。
向左滑动查看防诈骗的三个黄金法则
(图片:https://scamspotter.org/)
参考文献:
1.https://www.fcc.gov/covid-scams
2.https://www.usatoday.com/story/tech/columnist/2020/09/17/fake-covid-19-relief-puppies-on ">3.https://abc7.com/edd-scam-fraud-california-economic-development-department/6612338/
4.https://www.nytimes.com/2020/09/23/us/coronavirus-scams-ftc-reports.html
5.https://fortune.com/2020/08/14/coronavirus-scams-covid-scammers-fraud/
封面图片:[email protected] Guzowski
撰文:地球知识局(微信订阅号) @酸奶没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