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子刊: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儿童ADHD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时间:2025-02-27 12:37: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多动。传统药物治疗虽有效,但常伴随副作用或患者依从性问题。近年来,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因其安全性高、可调节性强,成为潜在替代疗法。然而,现有研究多为单中心、小样本或未严格排除药物干扰,且对儿童群体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证据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多通道tDCS对儿童ADHD患者认知功能(工作记忆和干扰控制)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同时考察其安全性和耐受性。研究聚焦两个前额叶目标区域——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lDLPFC)和右下额叶皮层(rIFG),分别探索其对特定认知任务的调控效果,并为优化tDCS在儿科ADHD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化、双盲、平行组设计的临床试验,包含两个独立研究臂(A和B)。受试者为10至18岁、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ADHD患者,共纳入69例(男性54例,女性15例),来自葡萄牙和德国的5所大学医院。干预措施:研究A采用lDLPFC阳极刺激(AF3/F3为阳极,TP7/Oz为阴极),研究B采用rIFG阳极刺激(F6/F8为阳极,AFZ/P7为阴极),均以1 mA电流强度、每次20分钟进行10次刺激,同步配合认知任务(n-back或 flanker任务)。对照组接受假刺激,仅模拟电流上升/下降过程。评估指标:主要结局为干预后目标任务的效应量(d-prime或 flanker效应),次要结局包括临床量表评分(ADHD症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非目标任务表现(持续性能任务)。安全性通过不良事件(AE)记录和主观不适评分评估。数据分析: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组间差异,校正年龄、性别、IQ及基线值。统计显著性设为P<0.05,样本量因COVID-19疫情和招募困难未达预期,但仍通过严格纳入标准保证数据质量。
研究结果
认知功能:
1. 研究A(lDLPFC刺激):与假刺激相比,真刺激组工作记忆准确性显著降低(效应量-0.43,P=0.001),表现为d-prime下降;但在持续性能任务中两组无显著差异。
2. 研究B(rIFG刺激):真刺激组干扰控制显著改善(效应量0.30,P=0.02), flanker效应值提高;同时,其在n-back任务中的准确性(效应量0.75,P=0.02)和持续性能任务表现(效应量0.44,P=0.049)均优于假刺激组。
临床效果:两组ADHD症状评分均较基线下降,但真刺激组与假刺激组无显著差异。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亦未见组间差异。
安全性:共报告87例不良事件(假刺激组)和74例(真刺激组),严重事件未发生。最常见AE为头痛(假刺激组30例 vs 真刺激组20例)、鼻咽炎(11 vs 5例)和电击感(5 vs 3例)。主观不适评分显示两组瘙痒感强度相近(P=0.33),其他症状均轻微且短暂。
依从性:真刺激组平均完成11.8次(A组)和11.2次(B组)治疗,假刺激组略低(11.1次和10.7次),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儿童ADHD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在不同阶段的改变
本研究表明,优化的多通道tDCS在儿童ADHD中具有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但认知效应存在区域特异性:刺激lDLPFC反而损害工作记忆,而刺激rIFG显著改善干扰控制。这一矛盾提示需结合基础神经机制优化刺激参数(如强度、电极位置)。临床效果的延迟显现或需更长期干预验证。未来研究应探索tDCS与药物联用的协同作用,并利用个性化脑网络特征指导精准治疗,以推动其在儿科ADHD中的临床应用。
原始出处:
Krauel K, Brauer H, Breitling-Ziegler C, Freitag CM, Luckhardt C, Mühlherr A, Schütz M, Boxhoorn S, Ecker C, Castelo-Branco M, Sousa D, Pereira HC, Crisóstomo J, Schlechter F, Wrachtrup Calzado I, Siemann J, Moliadze V, Splittgerber M, Damiani G, Salvador RN, Ruffini G, Nowak R, Braboszcz C, Soria-Frisch A, Thielscher A, Buyx AM, Siniatchkin M, Dempfle A, Prehn-Kristensen A. Prefrontal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 Pediatric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5 Feb 3;8(2):e2460477.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60477. PMID: 39982727; PMCID: PMC1184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