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刘刚/廖云飞/潘安教授团队《自然·通讯》:发现蛋白质组学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新进展

时间:2025-04-03 12:09: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型糖尿病不仅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传统并发症的风险,还对多系统功能产生广泛影响。因此,确定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有效策略、探索其潜在分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意义。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突破为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物、探究潜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路径。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刚、廖云飞和潘安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nd plasma proteomics in relation to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可以为糖尿病患者带来多系统和器官的健康获益。另外,尿调素(UMOD促肾上腺髓质素前体(ADM等多个蛋白在可改变危险因素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联中均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

图片

【文章要点】

除了控制血糖水平,多种可改变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体重等代谢相关指标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可改变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降低涉及不同器官和系统的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尚不明确。同时,血浆蛋白质组在上述关联中发挥的作用亦不清楚。

这项研究纳入14,102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2.4-13.4年。研究团队综合评估了8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体力活动、尼古丁暴露、睡眠)及心血管代谢指标(包括体重、血脂、血糖和血压),并构建心血管健康评分(CVH score)。通过分析该评分以及各危险因素的达标情况与6大类45种常见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发现心血管健康评分每提高10分或每增加一种危险因素达到控制目标,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部分癌症、睡眠障碍和抑郁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死亡等多种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17%-31%

图片

1 心血管健康评分和危险因素控制与6大类常见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联

此外,通过对2,915种血浆蛋白的系统分析,发现有632种蛋白与心血管健康评分存在显著关联。利用LASSO回归模型进一步筛选出78种代表性蛋白质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确定了包括尿调素(UMOD)、促肾上腺髓质素前体(ADM)、CD59等在内的39种蛋白,在可改变危险因素与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之间发挥了显著中介作用。

图片

2 心血管健康评分与糖尿病并发症关联中蛋白质的中介比例

【结论与展望】

该研究全面评估了综合可改变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多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的关联,并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精准防控提供了新的线索,为优化糖尿病管理策略和制定相关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李如一田书帆为共同第一作者,刘刚教授、廖云飞教授和潘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7830-6

上一篇: 主编推荐 ‖ 从南丁格尔到AI时代:医疗...

下一篇: 闫创业团队《自然-通讯》:揭示甲状腺激素...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