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痛失三院士,纳米疫苗再登Nature | 一周科技导读
时间:2021-03-29 19:01:5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哀悼!上周痛失三院士
3月22日,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96岁。彭士禄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彭士禄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3月26日,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沈善炯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回国,通过理论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金霉素产量,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生产金霉素的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3月27日,著名药物化学家、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谢毓元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究,一生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多次根据国家需求转换研究方向,取得多项卓越成就,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和药学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纳米疫苗,再登Nature
3月24日,《自然》(Nature)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显示,研究人员使用计算设计的双组分纳米颗粒,从两个不同的蛋白质构建块的多个副本构建,以生成可控制地共同显示多种流感HA三聚体的纳米颗粒免疫原。
该研究除了简化多价流感疫苗的构建外,还可以将各种抗原排列在井井有条的阵列中。在动物研究中,基于新纳米颗粒方法的有序镶嵌疫苗提供的保护作用至少与目前四价流感疫苗提供的保护作用一样广泛。
新策略成功从离子液体甲酸甲胺中生长垂直排列的碘化铅薄膜
3月26日,《自然》(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有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新的策略,成功从离子液体甲酸甲胺中生长垂直排列的碘化铅薄膜。
该研究与常用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亚砜(DMSO)不同,MAFa溶剂分子可以通过C=O···Pb螯合作用和N-H···I氢键与PbI2产生强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其相对于底物的垂直生长。碘化甲脒(FAI)可以通过原位形成的离子通道进入PbI2薄膜,显着降低了薄膜的形成能垒。
同时该策略不受湿度和温度的限制,最后获得了转换效率为24.1%的太阳能电池。
国际首次:预防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取得突破
近日,《 基因生物学》(Genome Biology) 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显示,有团队通过CRISPR基因编辑,预防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
该研究设计了两种针对Htra2基因的CRISPR/Cas9系统(SpCas9和SaCas9系统),通过新型腺相关病毒(AAV)Anc80L65运载进入小鼠内耳,实现在体Htra2基因有效编辑,促进耳蜗毛细胞存活,显着改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暴露后小鼠的听觉功能。
据悉,这是国际上首个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用于防治获得性非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成功的研究。
科学家首次发现植物基因可转移至动物
3月25日,《细胞》(Cel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发现,烟粉虱能够通过异常的水平基因转移,获得植物来源的基因 BtPMaT1,并利用该基因代谢所食植物中对其有害的毒性物质。
这是首个自然基因从植物转移到昆虫的实例。这一研究对害虫的精准绿色防治和作物保护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实现二维石墨烯的室温铁磁性,突破自旋电子器件瓶颈
3月25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有研究人员通过借助配位N原子嵌入孤立的Co原子,可以在石墨烯中获得TC高达400 K、饱和磁化强度为0.11 emu g?1 (300 K)的强室温铁磁性。
这项研究成果,为在石墨烯中诱导室温铁磁性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并为开发基于石墨烯的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可能。
首次观察到偏振光下的黑洞影像
偏振光下M87超大质量黑洞的图像 来源:EHT
3月24 日,《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一项研究显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的天文学家第一次在接近黑洞边缘处测得了表征磁场特征的偏振信息。
这张照片基于2019年首张黑洞照片的同一批数据,提供了关于黑洞周围磁场以及那些远离 M87 混沌中心的磁场的关键信息。
首例脑癌患者接种突变蛋白疫苗显示安全、有效
IDH1-vac的疗效、假性进展和T细胞反应 来源:Nature
3月24日,《自然》(Nature)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首个针对弥漫性胶质瘤的IDH1疫苗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现良好。
参与该临床试验的33名神经胶质瘤患者在注射疫苗后,28人能产生针对突变蛋白的特异性抗体。而从长期数据来看,这批患者的三年生存率可达到84%,其中64%的患者肿瘤不会进一步发展。
研究者正在评估I期数据,该肿瘤疫苗有望进入II期临床试验。
DNA-金属链可构成双螺旋结构
近日,《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的研究论文显示,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可以与腺嘌呤特异结合的钯复合物,并以此开发了一种由DNA单链和钯离子配对的新型双螺旋纳米线。
其中连接两条链的配体,既可以与钯离子结合,还能与腺嘌呤形成氢键,模拟了碱基配对的模式。当DNA单链完全由腺苷酸组成,另一条链由钯复合物构成时,两条链可形成双螺旋结构。该研究小组正在尝试配体修饰等方式,为该系统提供导电性等特性。
首次对比 3 个顶级原子钟精度,所获范围达小数点后 18 位
3月24日,《自然》(Science)发表了一项物理学最新成果,有研究小组通过空气和光纤链路,以迄今最高的准确度详细比较了基于铝、锶、镱的三种原子钟。
该研究为下一步部署可移动、机载、远程光钟网络奠定了基础,并朝着更精准复现秒定义的目标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远距离单光子三维成像超过200公里
(a)201.5 km外目标的可见光相机图,(b)光学系统示意图,(c)实验装置实物,(d)实验场地图 来源:Journal of Optics
近日,《光学》(Journal of Optics)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实现了超过200公里的远距离单光子三维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为远距离目标识别、对地观测等领域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该成果对于面向低功耗、高分辨率等实用化需求的远距离激光雷达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由纳米颗粒超晶格组装的宏观材料
成分,纳米级有序性和微观结构的独立控制 来源:Nature
3月25日,《自然》(Nature)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演示了快速组装以克为单位的多面纳米颗粒超晶格微晶的方法,利用此方法这些晶体可以类似于块状固体的烧结,进一步形成宏观物体。
该方法的关键是:控制纳米颗粒组装的化学相互作用在后续处理步骤中保持活性,这使得在形成宏观材料时,可以保留颗粒的局部纳米级有序性。可以根据超晶格微晶的尺寸,化学组成和晶体对称性来调整固体的纳米结构和微观结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可以通过后续的加工步骤进行控制。
生命起源于RNA的新证据
近日,《科学》(Science)的一篇研究为RNA世界假说提供了新证据。
研究人员通过试管实验模拟演化过程,发现了一种核糖酶,它具有类似RNA聚合酶的功能。
它可以识别RNA上的启动子,并催化RNA复制。这意味着在原始生命中有可能存在这一过程。该研究团队计划构建一个以RNA为基础的生命演化系统,从而更好地理解以RNA为基础的生命如何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