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要不要切?

时间:2022-02-24 18:22: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作者:山东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科 张秀斌

有个来做胃镜准备切十二指肠息肉的患者,我看了他的报告,觉得这种“息肉”不需要切,为啥?因为她们虽然长得像息肉(狭义的,广义上称为息肉也不算错),但其实是异位胃黏膜。

 

这是怎么回事?报告上描述球部多发直径约0.2cm~0.5cm扁平息肉,密集分布,近幽门管后壁较多。这基本上准确描述了十二指肠球部异位胃黏膜的特征。

 

同时还描述了一些“辅助”特征:1.胃多发息肉;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

 

之所以还没有做镜子就判断是异位胃黏膜,是因为之前给一位老年患者做镜子时发现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正好也是非萎缩性胃炎。当时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是否球部胃黏膜异位常(或只)发生于非萎缩性胃炎受检者(我不愿意称没症状或者检查没阳性表现的人为患者)?

 

然后我就查阅我们科既往诊断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相关信息,除了合并非萎缩性胃炎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合并有萎缩性胃炎(C-1),少数合并萎缩性胃炎(C-2)。需要给非专业读者说明一下C-1和C-2的意义,就是萎缩很轻、范围很小的胃炎。我又抽查了许多份报告的内镜图片,其实萎缩并不典型。

 

我又想是否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都发生于幽门螺杆菌阴性受检者,结果也如我所猜测的。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和胃底腺息肉、脊状发红、RAC结构阳性等一样,常见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受检者。

 

其实,我还有一些猜测,即球部胃黏膜异位为什么会发生?是否因为没有HP感染,胃黏膜胃酸分泌较多,流入十二指肠球部(幽门口肛侧),而导致球部黏膜发生改变,即球部黏膜胃上皮化生。(补充一句,球部胃黏膜异位是胃底腺,非专业读者不必理会)。

 

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胃黏膜萎缩之后,常会出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既然胃黏膜可以肠化,那肠粘膜也可能胃上皮化生,即“胃化”。

 

如何去证明球部胃黏膜异位是胃上皮化生呢?我想如果对比一个有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受检者不同时期球部异位胃黏膜的大小多少,如果随时间而改变,那就是胃化,正如胃黏膜肠化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样。

 

还有好多疑问尚不清楚,如幽门螺杆菌最先感染哪个部位?为什么会是这样?萎缩为什么从小弯侧开始?为什么是从肛侧向口侧移行?疣状胃炎是不是都是肠化结节?为什么会是这种生长方式?……

   

上一篇: JNS:脑血管痉挛的挽救性治疗

下一篇: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