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终于上热搜!学校成新冠病毒的「温床」
时间:2022-03-11 08:23: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成疫情暴风眼 昨日傍晚,“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疫情”冲上热搜。 3月9日0-24时,吉林省吉林市新增本土确诊134例,无症状感染者149例。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因确诊病例人数较多,校内出现聚集性疫情爆发,引起广泛关注。 10日中午,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校学生发微博称,自己深处暴风眼,占了吉林疫情半壁江山的农科院。校内疫情严重,隔离设施不够,防疫物资告急。需要隔离的几百名同学被放在图书馆和教学楼,密接和次密接都在一起。 “我们公寓的人有很多发烧的,老师一直给退烧药,给我们说吃了捂着被子睡一觉,还是还没退烧,老师给你换一种药。” 图源:人民日报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昨天下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门外集结了30辆大巴车,每辆车核载55人左右,司机穿着防护服,车辆经过消杀后陆续进入校园将阳性病例的密接、次密接学生转运出校。学生们在操场集合后,带着行李穿着防护服排队分批次上车,等待转运。 吉林省委决定,总督学、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岳强兼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免去张立峰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职务。 学校成新冠病毒的温床 学校是人群密集处,是新冠病毒的温床。除了吉林外,青岛、连云港、石家庄等多地相继出现学校师生确诊,短短一周不到的时间出现百余例。 上海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3月9日0-24时,上海新增4例本土确诊中,有一位8岁女孩,系出现发热症状后,主动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确诊为阳性。另,女童就读于浦东新区竹园小学(长岛校区)。 上海新增的病例并不是从封控区检测出,而是社会面的新增,意味着病毒可能已经在校内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疫情态势瞬间变得紧急了起来。 “出现确诊的小学,以及周围临近的学校、街区都已封控,正在逐步筛查。”家住附近的孩子家长告诉梅斯,“很担心,还在等核酸结果。但学校组织过疫苗接种,孩子们中疫苗接种率还是很高的。” JAMA Network Open 于3月9日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对比了儿童和成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的抗体水平区别。 和成人相比,儿童有更强的先天免疫系统(非特异性)来对抗新冠病毒的侵入,能更快地清除体内病毒。但研究学者发现,在病毒载相似的情况下,仅有37%的儿童产生了新冠抗体,但大部分(76%)成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会产生抗体,且相比于成人,儿童产生的抗体更少。 图源:Nature 也就是说,在相似的病毒载量和轻型感染的情况下,儿童能更快清除病毒,但是体内更难产生抗体,更容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一旦在学校传播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武汉清零来,上海疫情最严峻的一次 儿童感染的情况加剧了上海疫情的严重程度。事实上,无论从感染人数还是传播范围上看,此轮疫情都是自武汉清零以来,上海疫情形势最严峻的一次。 十天不到的时间,上海累计确诊本土病例23例,无症状感染者237例。多中心传播,源头不明确,无症状感染者激增,涉及8个区。 “大家注意到,天天跟大家见面,连续作本市疫情通报,能够及时地把疫情信息及时向大家公布”,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在昨日的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把无症状的人挖出来,线索上有时候更加难一点。” 目前,上海已进入较高级别的防疫状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医院等多家医院接连暂停门急诊医疗服务;静安区、徐汇区等多区的文旅公共服务场馆、歌舞娱乐场所等关闭;多小区及工作场所通知14天全封闭管理...... 家住闵行区的杨先生告诉梅斯,由于小区有密接,要凭核酸证明才能进入小区。“生活多少有点受影响,工作时也不敢摘下口罩了。”目前,已经有不少上海的公司开始居家办公。 疫情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提到“请市民非必要不聚集,减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一直以来我是坐公交上班的。最近疫情有些严重,改成了骑共享单车,还可以锻炼身体。”在徐汇区办公的王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第119场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 内部反弹的压力增大,上海还要兼顾境外输入带来的重担。 3月1至9日,上海累计境外输入感染者433例。其中,来自香港地区的达320余例,占总境外输入感染者人数的75%左右,这也与当前香港严峻的疫情形势密切相关。而在香港疫情爆发前,每日从境外输入上海的确诊病例多为个位数。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口岸城市之一,上海始终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压力。此刻正迎来了一拨境外输入病例与本土病例叠加的严峻考验,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因素多。”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截至昨日,已经是上海市召开的第120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了。 图源:微博
参考文献:
[1] Toh ZQ, Anderson J, Mazarakis N, et al. Comparison of Seroconvers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Mild COVID-19. JAMA Netw Open. 2022;5(3):e221313.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