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四件套”
时间:2019-11-20 10:31: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每天面对的是多数心智尚未成熟但又必须培养其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未成年人,以及追求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的教师群体,特殊的对象、特殊的使命,决定了新时代教育治理不能等同或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治理。
学校有什么权力、什么人使用权力、怎么用权以及用权效果如何,这是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件套”。
其一,赋予学校应有的权力,做到责权利统一。一是教师聘用权。为了实现办学目标,学校有权招聘最需要的教师,有权聘用具备某方面特长的教师。二是干部使用权。允许学校自行设置内部机构,允许校长自主使用中层干部。三是经费使用权。学校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把钱用在最想用、最急用的地方。四是资金分配权。为了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学校有对教师多劳多得的分配权。五是改革自主权。在国家课程框架内,学校有进行课程整合的权力。
教育治理,治的是权力,理的是关系。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敢于把中小学应有的自主权放足、放到位。这是教育治理权的纵向再分配。
另一方面是改变目前教育与财政、人事、编制部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状。编制部门管教师编制总量,总量内队伍布局由教育部门统筹,实行“局管校用”;财政部门管办学经费总预算,总额内具体分配由教育部门主导,按需使用,解决“只准买酱油不许买醋”的尴尬;人事部门总体控制职称评聘,在评审岗位结构的分配上,由教育部门确定。这是教育治理权的横向再分配,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前提。
其二,去行政化,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许多学校之所以负担繁重,校长的文山会海,教师填不尽的表格、整不完的档案,其原因之一在于学校“享有”的处级或科级“高帽”。为建立有利于教育家办学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让校长安安静静办学,推动中小学校去行政化,建立和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改革势在必行。
校长职级制改革重点有三项:实行校长聘任制。在一定层面上公开选拔聘任校长,明确责权利,校长执行年薪制,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实行校长组阁制。校长在任期内自主聘用副校长,自主设置内部机构,自主聘用中层干部,自主聘任学科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实行全员绩效管理。
其三,完善治理结构,增强内部活力。加强学校章程建设。“一部好章程就是一所好学校”。章程建设是学校治理的核心,权力分配是学校章程的核心。学校章程要着力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突出教师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意愿。成立专业委员会。校长负责制不是大权独揽,而是科学放权。学校的事教师说了算,学校要成立学术委员会、财务委员会、人事委员会,分别承担职称评定、名师推荐、课程审查和财务支出、大宗购置、资产变更以及人事聘用、劳模评定、干部推选等工作。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管理,落实校务决策、执行、服务、管理、结果信息“五公开”。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不是“出气筒”而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组建“家委会”,实施家长义工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制度,发挥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咨询、管理等工作的积极作用。组建学生自治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学生既是服务主体也是自治主体,还是监督主体。发挥学生会的职能,实现学生发展的自我设计、自我实施、自我成长。
其四,开展第三方专业评估,保证办学方向。作为现代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教育评估具有导向、监控、鉴定和激励等功能,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为构建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监督和评价的教育治理新格局,通过引进第三方专业评估,实现学校“管办评”分离,进而激发教育活力。
作为第三方,重点评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的落实情况,主要看是否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是否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重点评估依法依规办学情况,主要看扶贫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控辍保学措施是否执行到位;重点评估维护教育生态情况,主要看是否掐尖招生,是否均衡分班;重点评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主要看教师读书、校本教研有没有开展,等等。
(作者系河北省承德市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11月20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