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小小的筷子里藏着这么多学问……
时间:2019-10-29 14:43: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吃饭,夹菜
可是如果你对筷子的认知仅停留在是
一双小棍子形状的餐具
那就naive(形容词,天真的)了。
在福建省福州市有位年过六旬的“筷子达人”
他收藏筷子30多年
手下筷子五花八门,功能各异
年代最为久远的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
他说,他最大的梦想是建一个中国筷子博物馆,
让筷子文化世世代代传递下去。
没想到,筷子还有这些打开方式
来到张国天经营的福州仓山天天筷厂,两千多双筷子按照材质与年代,分门别类地放置在一百多平米工厂的陈列柜内,极具民俗特色,让人眼花缭乱。
张国天经营的福州仓山天天筷厂。郑江洛 摄
这些筷子的时间跨越从魏晋南北朝、汉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不等,最古老的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材料涵盖银、陶瓷、檀木、青铜、贝壳等,花样丰富。
银箸。彭莉芳 摄
清朝黑檀麻花筷。郑江洛 摄
谈起陈列柜内的筷子,张国天如数家珍。
他收藏的第一双筷子产自民国时期,是由天然的柱材质削制而成,筷子上天然的花纹,与配套的银制帽子相得益彰,文艺素雅。
这双唤作“花竹”的筷子,也开启张国天开启长达数十年的收藏之路。
民国花珠子筷。彭莉芳 摄
年轻时,张国天经常同有经验的老师傅外出到北京、上海、西安、洛阳等地开展销会,每到一处,他就会钻进当地的古玩店,寻找一双双留有古老的字迹与图案的筷子。
最初他本着模仿研发的角度,“发现几双就收几双回来”,可渐渐的,他惊叹于老祖宗的精美工艺,对筷子收藏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青铜筷与玉簪筷。彭莉芳 摄
张国天最昂贵的藏品,是成吉思汗时期的一双刀筷。刀筷起源于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因筷盒内有刀也有筷而得名。他连续三年联系西安古玩的卖家谈价格,最终以6万元的价格成交。
还有一双看似形似毛笔的象骨筷。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筷身是象牙材料,而筷子的一段则带了一个弧形的角度。张国天介绍,当古人吃鱼或肉骨头喉咙卡住喉咙的时候,就会将弯弯的一端伸进喉咙挑出喉间异物。
象骨筷。彭莉芳 摄
从四川一座庙宇内网罗到的武功筷大概是张国天的心头好之一。张国天介绍,与人的肩膀同宽的武功筷并不是吃食的辅助,而是“练功利器”。张国天自身对武功有着浓厚的兴趣,还将阿拉伯数字之形结合与福州民间传说,自创十大招式,望条件成熟后能分享给“武林同好”。
春秋时期武术筷。郑江洛 摄
张国天展示武术筷。郑江洛 摄
张国天的“筷”意人生
与筷子结缘,对于张国天来说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家中长辈都是行业翘楚,而他自小成长的城市,正是漆箸的传承之地。
资料图:福州“筷子大王”张国天。张斌 摄
“世界筷子的发源地在中国,漆箸的传承在我们福州。”有着福州“筷子大王”之称的张国天说。
“漆箸”,也就是俗称的漆皮筷子,融入了福州的脱胎漆器工艺,并吸收日本若狭箸工艺特点,传承至今百余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福州漆筷。彭莉芳 摄
张国天1974年师从福州漆箸手工技艺大师潘意香、蒋依妹,40多年,亲历福州漆箸的发展过程。他记得,漆箸曾是福州人饭桌上的必备之物。
据张国天介绍,在上世纪末期,福州五区八县有许多筷子厂,漆箸作坊遍布乡村,“筷子支撑着福州经济的发展”,曾经福州筷子市场很大,“热闹时,东南西北的筷子都是我们福州的”。
福州“筷子大王”张国天。郑江洛 摄
2000年后,大的筷子厂接连倒闭,到如今,更是寥寥无几。
张国天的筷子厂,目前是福州为数不多的大厂,所生产的筷子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至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资料图:图为福州天天筷子厂内工人正在包装准备外销的漆箸。张斌 摄
张国天说,筷子记录着我们每个人走过酸甜苦辣,在我们努力奋斗的时候,夹起的是“粗茶淡饭”;在我们成功时,夹起的是“山珍海味”。同时,筷子的图案、色彩、款式、造型、花色也记载着一个时代的文明。
“5000年灿烂的华夏文明,民族风格、百家姓、十二生肖……在一双小小的筷子里也能得到体现。”张国天说,在古代,中国的皇帝,会用银筷子检测砒霜,毛主席访问苏联时,送了12双象牙筷给斯大林。
在张国天眼中,筷子不仅仅是筷子,更是拥有灿烂的中华文明。
资料图:张国天工厂内的老师傅。张斌 摄.webp
建一个中国筷子博物馆是他最大的梦想
张国天不仅是一名专注于筷子工艺的老手艺人,同时也是一名热衷于收藏各朝各代、各式各样筷子的“收藏家”。
福州“筷子大王”张国天。受访者供图
如今,张国天收藏的筷子数量逾两千双,成本达两千多万。但对他来说,筷子藏品的价值是无价的。
在张国天看来,一日三餐朝夕相伴的筷子已经超越了本身的工具性,还是一种习俗与文化。
资料图:福州“筷子大王”张国天。张斌 摄
筷子早在千年前就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并使用至今。目前全球大约又18亿人使用筷子。虽然不同国家使用筷子有了新的演变,但他们都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
“做人一定要像筷子,顶天立地,拿得起放得下”;筷子成双成对寓意着“合则利,分则伤”。张国天清楚记得孩童时期,家中长辈在餐桌上的教诲。“点点滴滴的文化注入脑海,是家人的教导而形成的。”张国天说。
张国天与他的筷子藏品。受访者供图
早在1998年,张国天就提出“妈妈教我用筷子”的概念,将中国筷子提升到文化层面。
2008年,筷子文化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张国天成为福建省非遗项目漆筷制作工艺的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一直致力弘扬筷子文化,在漆箸传统的工艺上进行现代化的创新。
张国天成为福建省非遗项目漆筷制作工艺的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江洛 摄
张国天已经六十多岁了,几乎将半生都倾注在筷子事业中。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个融入体验馆、儿童教学等内容的中国筷子博物馆。“筷子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他希望将筷子文化传播出去,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如果有需要,会将藏品奉献给国家。”张国天时刻准备着。
将一双筷子做成文化,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筷子文化,这也将是张国天余生继续奉行的“道”。
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