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兵陈训杨:一摞军功章背后的“不平凡”人生

时间:2019-11-03 20:42:2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百岁老兵陈训杨:一摞军功章背后的“不平凡”人生

永不褪色的英雄本色

——记大城镇洲上村退役老兵陈训杨

记者 罗珣 王凤 杨紫宏 见习记者 闻慧敏

烽火岁月,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他复员回乡,深藏功与名,奋勇争先战斗在家乡建设第一线。面对战伤复发、家庭困难,他却从未向党和国家提任何要求,他的事迹在当地竞相传颂——他就是大城镇洲上村退役老兵陈训杨。

当我们抵达他家时,这位百岁老人正在屋旁的松树林下散步,步伐虽缓慢,却每一步都走得稳当。他衣着朴素,拄着一根已经生锈的铁制拐杖。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一生。

舍身忘死的战斗英雄

陈训杨出生于1920年6月(后因简历笔误成1924年),他家境贫寒,有兄弟七人,他排行老七。因时局动乱,六个哥哥或是参军抗日,或是被国民党抓壮丁,都一去不回,家中仅剩他这个小儿子。由于战事吃紧,1948年,陈训杨最终也因抓壮丁而被迫到了国民党部队当兵。

不到四个月,陈训杨所在部队被解放军俘虏。面对国仇家恨,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第四野战军16军46师138团。

刚加入进来,部队里定期会召开诉苦大会。在会上,陈训杨说出了自己家中6人牺牲于战争的情况,在场的人听了无不为之动容。他将家人的灵牌带至会场,连长、指导员主动为其托举灵牌祭奠。这个小小的举动深深打动着陈训杨,“他们感动了我的心,我就要求入党,他说要15年,后来我一年就争取到了。”尽管年事已高,很大事情陈老记不太清,但对于这个细节,老人却是记忆犹新。

为了感谢党恩,陈训杨满怀着一腔热血投入到了解放战争中。每逢战斗他都奋勇争先,在淮海战役的大小战斗中屡立战功。1949年4月,为争取早日解放新中国,我军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当时,长江风大浪高,上级决定成立“突击队”,率先渡江抢占渡口,为大军开路。“突击队”报名有三个条件,要求“必须是党员,南方人,同时要识水性”,一听到这个消息,仅符合南方人这一个条件的陈训杨,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长江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当这个‘突击队’队员,我的父亲和战友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率先抢占渡口,打掉敌人的堡垒。”陈训杨的儿子陈坝根从小常听父亲讲战场上的故事,他这样说道。

船至中流,敌人的炮弹也不断打来,在突击船的近旁炸起了冲天的水柱,“大家尽管往前冲,船千万不能沉!”眼看有的木船被炮弹打穿了,战士们更加卖力地摇浆,奋力冲出敌人的火力攻击。

冒着枪林弹雨,陈训杨不顾生命危险,在江面上来回六次接送战友。长江下游江面最宽处达10余公里,从凌晨三点至第二天清晨八点,陈训杨未曾停歇,不知疲倦。最后小木船被炸成碎木板,只好浮着木板漂上岸。300人的“突击队”,仅50余人成功上岸。上岸之后,裹脚布上已沾满泥巴,负重的增加和身体的疲惫也没有让陈训杨停下脚步,和战友一鼓作气往前冲,直到占领对方的阵地,最后幸存者仅有13人。在这场战役中,陈训杨荣获一等功,被授予“水上英雄”,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陈训杨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解放大西南战役中。西南地区地势崎岖,山高路远,陈训杨不怕苦不怕累,曾在一天之内负重走了180里,昼夜不休,被授予为“行军模范”。行军过程中,长期肩扛重达30多斤的轻机枪,导致他的右肩肩胛骨严重变形,右肩明显低于左肩。陈老将衬衫衣领轻轻拨开一侧,这个“创伤”如一枚“军功章”,刻在他的骨骼里,流在血液里。

之后,陈训杨随部队南征北战,不到半年行军六省区。先后参加解放大西南、成都会战等战役以及剿匪建政工作。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随部队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和抗登陆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朝鲜停战后,随部队驻守平康、铁原前线,在朝鲜一打就是五年。7年多的战争生涯,陈训杨也生入死参加大小战役十余场,屡立战功。

埋头苦干的劳动模范

1955年4月,结束了浴血奋战的岁月,陈训杨由国防部批准复员。“立功不要骄傲,要再接再厉,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搞好家乡建设,另立新功!”在离开部队之时,陈训杨部队首长杨得志这样对他们叮嘱道。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话语,陈训杨却铭记在心,成为他坚守一生的信条。

他刚回到家乡,正值家乡土改后实施初级社互助模式,村民们都踊跃上交家里的农具、耕牛等,发展农业生产。陈训杨二话没说,拿出仅有的300元复员补贴,买回两头大水牛交到社里,剩下的钱则分发给苦难的亲戚邻里。他心里装的都是集体,却没有想过自己。1956年,经人介绍,陈训杨与大城镇卫生院的医生喻美容相识,两人结为夫妻。“我母亲经常说他们结婚那会,家里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陈坝根说,因为父亲的无私,所以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陈训杨曾参与修建的上游水库全景

根据组织工作的需要,陈训杨一开始分配在县里从事林业工作。后来新中国开始了一场向大自然“宣战”、治理江河洪水、兴修水利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1958年,由于有部队经验,陈训杨受命调至上游水库任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在修筑大坝期间,他时刻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身份要求自己,累活脏活抢着干,带着大家不分昼夜奋战大坝上。

洲上田南村今年74岁的村民滕朝九,也是当年上游水库修筑者之一。13岁的他因为年龄尚小,加之与陈训杨同村,自然受到很多关照。“那时完全是军事化管理,因为他担任我们连的指导员,所以他每天三点钟就催我们起床,然后同我们一起劳动,吃饭都是送到工地上去的。他总是最早出门的,最晚收工的那个。”说起与陈训杨一起修筑大坝的情形,滕朝九这样说道。

无论酷暑炎炎,还是大雪纷飞,陈训杨都带领着广大群众,坚守在筑堤一线,在每个月的团部总结大会上,他带领的连队都获得了先进奖。春去秋来,从1956至1960年期间,他辗转于全市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先后修建碧山、樟树岭、九龙等水库、堤坝,并被县里评为“劳动模范”,多次受到表彰。因为专注水利建设,家中妻子无法顾全,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出生时,陈训杨均未在家,为此妻子至今对耿耿而怀。

当年修筑大坝的战友相见,格外亲热

1960年,水利工程结束后,组织上将他调到黄沙苗圃工作,陈训杨觉得自己是个“大老粗”,不适合这样的工作,他没有贪权恋栈,也丝毫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混日子的想法,而是找到县委县政府领导,主动申请放弃铁饭碗工作,甘愿回到大城洲上老家,当起了普通农民。

回家后,陈训杨因为为人正派,处事公道,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十里八乡的群众都很信任他。从大队的民兵连长,到后来当上村大队书记。任职期间,为了领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不管是植树造林,还是在果园开发、河流清淤上,他都事事干在先;他也是村里出了名的“硬脾气”,无论谁做事偷懒、为人耍滑,他都会严词训斥,绝不留情面。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陈训杨因曾被国民党军队拉壮丁的过往,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受到了冲击。为此,妻子丢了工作,儿子升学被拒,他本人则被关牛棚、戴高帽、写检讨、受批斗。即便如此,十年饮冰,热血不凉。1978年,在大城高邮补修堤坝时,时年58岁的陈训杨仍然赤胆忠心、铮铮铁骨热衷于家乡建设,他吃苦带头、奋勇争先的事迹曾在乡间广播里传扬。

润物无声的家风传承

从1949年7月入党至今,正好时隔70年。70年的时光里,岁月改变了老人的容颜,却从不曾改变老人对党的热爱。

老人生活简朴,袖口磨掉的外衣穿上身,他却从不会忘记在胸前别上一枚毛主席纪念章。久而久之,儿媳妇完全知晓了老人家的心意,把衣服洗干净后都会郑重地纪念章别上。

他时刻把党装在心上,只因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当记者问起怎样才算得上是一名好党员,老人的回答干脆利落:“一辈子忠于党、不怕牺牲;放到现如今,就是要一心跟着党走,吃得起亏。”

这样的承诺,他用一辈子的时长在践行。“别人都说我的老父亲功劳大,为共产党打江山,完全可以向组织提些要求。但他不是这样的人,平反后,组织上考虑要退回文革期间父亲被扣除的工分,他都坚决没要,更别说向组织提其它要求。”陈坝根说起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

1993年,年近七旬的陈训杨因眼疾住进医院。他的左眼在1950年的云南剿匪途中,被土匪所射伤,后经抢救治疗才无大碍。40多年过去,左眼球复发进行摘除手术,用去医药费630多元。镇民政所知道后,让陈坝根找好住院发票向上报销,没想到却父亲却大声斥责他:“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吗?还要伸手向国家要?你这共产党员难道是混进去的吗?”老人义正言辞,坚决不同意。为了防止家里人再打报销的主意,老人干脆将自己的住院发票全部撕掉。

绝不向党和政府伸手,绝不为他人添麻烦。这就是陈训杨老人身上的红色秉性。为此,儿孙们都深受教育与感动。他常常对儿孙讲起过去战场的往事,然后哽咽着告诫家里人:“人啊,要懂得知足,我的多少战友尸骨都找不到,可我娶妻生子了,有吃有穿,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耳濡目染下,他的儿子、孙子都加入了共产党。儿子陈坝根因受文革影响后,默默在家务农,先后在村委先后担任民兵连长、会计、主任,服务村民20多年;孙子陈传球在读大学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凭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大学毕业后,在村里当起了村干部。

令陈训杨最欣慰的是,在他的影响下,家里人都遵纪守法,本分为人,从没有做过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尽管家里处境窘迫,甚至建一幢新房子分期做了三次,10年下来才做好;但儿孙们传承陈老的优良作风,处处发挥着党员带头的示范作用。

陈坝根40岁时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因为视力下降,他辞掉了职务,种不了田地,后来带着大学毕业的儿子一起在家附近办起了养猪场。可由于行情不太好,收入一直没有起色。2017年,看着行情正涨,借债正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全市已开始猪场拆除整治行动。认识到猪场拆除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后,陈坝根一家人商量后,第二天便低价卖掉存栏猪,在全镇率先拆掉2000平米的猪场。背下了50余万元的外债,一家人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就像我老父亲常说的那样,生活还要继续,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陈坝根说。

如今,年近百岁的陈训杨老人已是四代同堂,他的那一摞军功章成了家里的传家宝,尽管家中仍然困难,但一家人勤勤恳恳也是幸福无比。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党组织活动,陈训杨从不缺席。村里的大小事务,他仍然是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

当我们离开他家时,老人又如往常一样坐在樟树下的石凳上默默忆往昔岁月,周边是一片涌动着的松树林。老人与林海相视无言,虽历经风霜雨雪,却姿态挺拔,即使面对人生的“寒冬”也没有倒下,顽强地长出青葱的枝丫。他们形成一幅自然之美的画,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间。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作者:罗珣、王凤、杨紫宏、闻慧敏

上一篇: 肯德基为什么不卖整只鸡?网友凑齐各个部位...

下一篇: 原创三连败后,勇士大换血方案浮出水面,绝...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