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平等、文化根基、运营改良关于滴滴顺风车黑红事件的三点探讨

时间:2019-11-11 12:28:5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男女平等、文化根基、运营改良 关于滴滴顺风车黑红事件的三点探讨

汽势Auto-First丨刘冀然

两起顺风车恶性事件,致使滴滴从去年8月27日起“无限期”下线顺风车业务,但终归有个期限,经历了435天没有滴滴顺风车的日子,它要回归了,只是尚未正式上线,滴滴顺风车便再次成为了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

11月6日,滴滴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顺风车业务。在试运营期间,滴滴将在这7个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并且试运营期间不向车主收取信息服务费。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指责滴滴的黑红规则有“性别歧视”之嫌的声音此起彼伏。于是,滴滴在11月7日紧急调整了顺风车试运营规则,决定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5:00-20:00时段服务,不分男女。

不出意料,舆论再次哗然。女性乘客升权无果,男性乘客反被降权,如此另类的一视同仁显然无法平息“众怒”。

在论战持续多日,综合了解了多方观点后,汽势Auto-First反倒认为,在“一切为了安全”的基本逻辑中,滴滴考虑用限制时段和路段的方式提升顺风车服务安全性的思路值得肯定,但在男女平等、顺风车文化和试运营方案持续优化上,滴滴确实需要接受舆论层面更多的理性探讨,在对话中继续成长。

被忽略的男女平等另一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对乘客黑红区别对待确实有失妥当,保护女性乘客安全的方式居然是剥夺其特定时段的服务使用权,这过于“一刀切”,但滴滴顺风车的初衷是保证弱势群体的安全,而绝非歧视与不公。所以,当“性别歧视”的指责与谩骂满天飞,滴滴顺风车确实有被冤枉的成分。

甚至在将滴滴的黑红政策与美国历史中不允许黑人乘坐公交车的类比中,舆论的误解达到了最高潮,但这实属借偷换概念而过分上纲上线的谬论——歧视女性或种族权利和保护女性安全,不应混淆。

事实上,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象征,而更加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特定环境下对女性弱势群体提供相对特殊的额外保护,同样也是对男女平等概念的极大尊重。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我国《刑法》的法条演进过程恰恰可以作为上述观点的佐证。1997年的《刑法》修正案将“拐卖人口罪”修改为“拐卖妇女、儿童罪”,由于当时我国拐卖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情况比较常见,且危害性更大,所以《刑法》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对法条进行了修正,并对弱势人群提供重点关照;相应的,《刑法》对拐卖成年男性未设置具体罪名,但在拐卖成年男性的过程中如果有故意伤害的行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有非法拘禁的行为、非法扣押他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且时间长达24小时的,可构成非法拘禁罪。

如同《刑法》规定,滴滴顺风车意欲对女性乘客弱势群体提供额外的保护措施,绝非“性别歧视”,若以理性的视角深度审视,反而更应被解读为滴滴对男女乘客拥有平等的安全权益所设置的保护性限制措施。

显然,这样的差异化保护理念并未能得到舆论的理解与支持,如今运营时间限制对男女重归一视同仁状态,但20:00以后,无论男女均无顺风车可坐,已成定局。

中国没有顺风车文化

荒漠公路或是乡村小道上,搭车一族竖起大拇指,这是美国影视作品中颇为常见的桥段,搭免费的顺风车也是美国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出行方式,友善互助、免费共享,这是美国顺风车文化最美妙的一面。而当滴滴顺风车进入公众视野,虽然不再免费,但私家车合乘以及路线合理共享的基本互助理念并未动摇,这也使得顺风车比出租车、快车、专车等出行方式更廉价。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以或免费或低价的实惠方式解决大众出行刚需,一直是顺风车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实惠虽然相同,但中国在顺风车文化底蕴方面的缺失,却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忧。

首先需要明确,顺风车文化中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

因为提供服务的是私家车,由司乘人员人性带来的安全隐患是顺风车业务不可能完全杜绝的“阴暗面”,但美国顺风车文化告诉人们:作为有判断能力的成年人,选择顺风车是权利与自由,但前提是“正视自己的能力”。

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搭车过程中的刑事案件频频发生,不仅有搭车罪案题材的影片上映,美国警方也曾呼吁易遭受刑事侵犯的青少年和女性避免搭车,后来警方考虑安全因素,甚至依据州立法律被迫开始强制拘留路边的搭车少女,在经历了罪案频发、电影宣传、警方拘禁、各州立法的“教育”后,美国搭车族逐渐缩减为“有保证自身安全能力”的人群。

通过理性分析不难发现,在众多的顺风车恶性事件中,安全隐患的“原罪”均在于人,而非应当负担监管责任的滴滴。换个角度来看,因“网约平台”概念兴起的新型商业模式,相比过去靠QQ群、搭车论坛建立起的纯粹私下约定,滴滴已经将搭顺风车的安全程度提高了一个层级;此次回归,滴滴也在靠不断改善的司乘人员实名审核制度、人脸识别、行程录音、紧急联系人等手段,尝试去解决“人”的问题,持续营造一个更安全的顺风车市场环境。

无论如何,滴滴正在将出行安全的“权重”调高,这值得肯定,但顺风车并非只是商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参与其中的中国顺风车司乘人员,在经历恶性事件的“教育”后,同样也亟待在安全认知上正视自己的能力,这才是保证自身安全的根基所在。

给滴滴的三点建议

在宣布试运营的消息中滴滴表示,此次试运营的目的并非盈利,而是收集用户反馈并持续优化产品的改进方案,进而逐渐开放长距离、跨城等更多出行场景。然而,试运营服务尚未上线,部分问题便已浮出水面,汽势Auto-First认为以下三点建议,滴滴应该着重考虑。

其一,滴滴不用讨好所有人,只有核心用户的民主才是真民主,但滴滴并未先行倾听核心用户的意见。将数据库中曾经使用过顺风车服务的用户甄选出来,提供多种方案供该用户群体选择,城市设置、时段选择、路段限制、男女平等或是差异化对待,以核心用户的意见为准进行调研与听证,而后得出结论并发布,哪怕是黑红分明,相信只要是出自民主发声的方案也绝不会遭到舆论如此决绝的“差评”。

其二,在服务时段和性别上“一刀切”的做法并非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既然在技术端口已经实现司乘人员的全实名认证和实时人脸识别功能,那么在夜间服务中匹配“女性司机+女性乘客”、“男性司机+男性乘客”,滴滴完全有能力做到。至少,这比黑红分明或是集体阉割服务时段,更能被舆论和用户接受。

其三,试运营期间不收取信息服务费,非盈利是表明态度,但后续即便收费,费用也需要透明支配至提升司乘安全之处。比如用于购买保险,为司乘双方提供服务期间的人身安全保障;比如用于鼓励机制,定期向力保安全服务的优质司机乘客颁发奖金;比如用于安全培训,定期邀请核心司乘用户进行有偿安全培训……

批评不是目的,帮助滴滴更好地完成全面的服务安全升级,才是目的,毕竟中国网约出行行业的垄断性头部企业,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易主,既然无法淘汰它,那就只能尝试改良它——期待一个更好的滴滴,也期待它所许下“让出行更美好”的誓言能够成真。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美国头号黑帮老大监狱被杀!关于他的电影还...

下一篇: 郸城骄傲:朱婷全球十佳运动员排名第二,力...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