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南宋因这一政策走了北宋的老路,结果,它始终无法收复昔日的河山
时间:2019-11-11 17:59: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二:
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局面不再出现;
二是如何巩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之后,再经过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人的精心治理,宋朝的文臣掌兵体系逐渐形成。自此之后,地方将领的兵权全部上交,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彻底被终结了。
但是,南宋初期的时候,随着金兵的步步紧逼,武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为了坐稳江山,统治者也不得不默认了武将地位压过文臣的事实。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下令撤销御营司,并将御前军和御营军改设为神武军。自此,南宋正式形成了武将手握兵权的局势。
看到朝廷放开了对武将的管制,南宋将领迅速招兵买马,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到了绍兴五年(1135年),南宋已经形成了五个较大规模的军事集团。这五个集团,分别由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吴玠五将统领。
在之后抵抗金军的过程中,这五个军事集团的实力不断扩充,几个将军在自己的地盘也有了民政、财政大权。而且,在战火中形成的战友情,相比于上下级的关系更为坚不可摧。为了表示对将军的忠诚,士兵们很多都是以主将的姓氏为自己的名字。
宋朝以黄袍加身立国,对武将自然很是提防。虽然,金兵进攻的锋芒被暂时遏制了,但是,武将对皇权的威胁一直是宋高宗的心病。为了令赵氏一脉牢牢地把握皇权,宋高宗在战事稍缓时就开始削弱武将的兵权。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文臣吕颐浩管辖江淮和两浙的军事。
嗅觉敏锐的将士,已经从中看出了高宗打压武将的心思。之后,宰相张浚在宋高宗的暗中支持下,开始大刀阔斧地开展文臣管理军事,削弱武将兵权的行动。张浚在朝多年,深谙以柔克刚之道。武将掌兵多年,如果,贸然收回兵权,则必然会引发祸乱。
为了稳定局势,他先以镇压地方起义为名,将岳飞调往他处,然后,在岳飞的辖区设置中央管理机构。岳飞对大宋忠心耿耿,自然对朝廷的旨意言听计从。看到此计奏效,张浚继续在刘光世、张俊等人处依法炮制。很快,全国形成了一个以张浚为中心,以各个军事集团为后盾的攻击态势。
如果,张浚继续步步收回军权的话,那么,宋高宗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惜的是,做出了一点成绩后,张浚开始沉不住气了。为了快速收权,他两次上书请求罢免刘光世。刘光世掌兵多年,自认为问心无愧,此时,见朝廷如此猜忌自己,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之后,为了向朝廷表明自己无心谋反的态度,刘光世以病重为由,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刘光世突然离职,他的部下人心不稳,有不少人投降了金国。宋高宗见局势失去了控制,于是,只能暂缓收权。此事过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益紧张,各个将军无不惶惶不安。
自此,宋高宗下令安定诸将的同时,也让收回兵权变得越来越困难了。随着年岁渐长,宋高宗削弱兵权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张浚的前车之鉴在前,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宋高宗这次选择了老成持重的赵鼎主持削权。赵鼎在心中盘算了几遍后,决定采用以静制动的做法。
于是,他向高宗建议:先让高宗出面缓和朝廷与武将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提拔赏赐为名,行分权收权之实。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将岳飞、张俊、韩世忠三人召回临安,并分别授予他们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的官职。
表面上看,三位大将都升了官,有了参与最高军事决策的能力。可实际上,三人与军队之间的联系却被无形地削弱了。不久之后,宋高宗亲自向三人下达中央旨意:“所有的军队,都由朕亲自统领。任何将领,都不可以在军中专权。”然后,宋高宗又扩大了军队中中层将领的权力。
这样一来,中级军官由对将军效忠变成了对皇帝效忠,武将统帅的权力被架空了不少。宋高宗见自己的计划初步奏效,于是,趁热打铁地下达了第二道命令:“今后,兵权由朝廷掌握。朕下旨更换将帅的话,可以直接派遣文臣去做。文臣进入军中,和朕进入军中是一样的。”
这道命令一下达,也就意味着,文臣的地位彻底压过了武将。今后执掌军权的,将是皇帝信任的文臣了。自此,宋高宗如愿以偿地从武将手中收回了兵权。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南宋在对外军事上的疲软。终南宋一朝,虽然,可以在江南苟且偷安,但却始终无法收复昔日的河山。
最终,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四十多年与蒙古抗衡以失败告终。
参考资料: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国文明史·宋辽金时期·〈宋代·波澜起伏的宋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