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里徒步马拉松,在普洱走一段亲民的茶马古道
时间:2019-11-13 17:29: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云南境内的茶马古道大多山高路远,岁月变迁,如今可供普通游人徒步穿越的遗址并不多。普洱城北有两段古道,难得完整保存下来,经过修缮后,平日常被户外爱好者踏足。
2019年10月,此地举办了“首届普洱茶马古道徒步马拉松大赛”,全程约20公里,吸引千余人参加,我也带着57岁的母亲在“家门口”走了一段亲民的茶马古道。
高架桥边的古道 本文图均为 丁子凌 摄
茶马古道的茶从何而来?“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清代檀萃所著的云南地方志《滇海虞衡志》中,记载了乾隆年间归普洱府管辖的古六大茶山。靠近原产地的普洱府治所(今宁洱县城),自然成了普洱茶的集散中心。
2007年,位于原普洱县以南三十余公里的思茅市换上“普洱”之名,借助普洱茶身价一路上涨,打造茶文化之都,从茶马古镇、茶马古城到普洱茶小镇,更名带来的品牌价值,如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在这座小城持续发酵。宁洱县是普洱府旧址,先后在2006年和2015年落地“茶马古道零公里纪念碑”和“茶马古道源头地理标识”,却一直有种被遗忘感。
今日的普洱与宁洱之间,除了名字上的渊源,还有一段茶马古道遗址相连。据《普洱府志》记载,明清时期,以普洱府为源头的茶马古道共有五条,分别通往北京、西藏、江城、澜沧、易武,其中,进京官马大道北路直上京城,南路经那柯里,到达思茅后,再经普藤坝-官坪-勐养-景洪-勐海-打洛,通往缅甸景栋,进而延伸至东南亚各国。
我们的路线反其道而行之,从思茅北上至那柯里。
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大门
起点:“思茅”
当地人口中改不掉的“思茅”,如今被用来命名普洱市的主城区。位于市区东北郊腊梅坡的茶马古城,是一座试图复原普洱府鼎盛时期的旅游小镇,2017年十一投入运营。穿过小镇的商业街区,来到刻着“茶马古道”四个金字的思茅城关前,便是马拉松的起点。
早上8点,随着比赛准时开始,浩浩荡荡的马拉松大军穿过城门,涌入与茶马古城同期开发的茶马古道旅游景区。
开始近三公里路都在景区内,新建的路面平整,难免少了些古意,沿途经过贡茶院、明普轩、元驿宫、宋茗阁等颇为冷清的仿古建筑。在一座宫殿门口,围栏圈出几米长的古道路面,石头因长期保护而盖满厚厚的青苔,很是惹眼。徒步者们并无心逗留,那是给偷懒的游人准备的,真正的漫长古道就在前方。
古道徒步
思茅-坡脚:11.73公里
这段路被称为“斑鸠坡茶马古道”,据说是因为山上栖息着许多斑鸠鸟。沿途的里程碑、示意地图和几座简陋的观景台,不知为何时设立。从地图上看,斑鸠坡古道刚好夹在G8511昆磨高速和G213国道之间,三者大致平行,也是三种速度,三个年代,三段历史。
刚走出不久,就遭遇全程最险峻的一段——“滚马坡”,出发时跃跃欲试的徒步者,爬完这个陡坡,大多气喘吁吁,面露难色。过去,马帮穿行至此,既要小心人马脚下打滑,又得提防乘机抢劫的山贼,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抵达“炮楼丫口”,就到了整段古道的最高点,之后便以下坡为主,其中一段走在茶山的平缓山脊上,眼前豁然开朗,腿脚和心情都轻松许多。
绝大多数路段,古道藏在浓密的树荫下,不必操心头顶的艳阳,却要时刻留意脚下的石头。石头是这条古道的主角,凹凸不平的路面以石板、石条铺砌,这些砾石和条石轻则几十斤,重则上百斤,全靠先民从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山涧、河谷地带,一块块搬上来。俯身端详,圆润光滑的石头被磨出或深或浅的马蹄窝,点点光斑洒在青苔、泥土、松针和落叶覆盖的石径上,伴着清风和鸟鸣,野趣盎然。
石头被磨出或深或浅的马蹄窝
马拉松比赛分为个人组和团体组,除了少数装备精良的严肃跑者,大部分人还是把这项活动当成团队建设或者亲朋结伴远足的好机会。上至六七十岁的老者,下至六七岁的孩子,一路有说有笑,不时合影留念,偶尔还会听到户外音响的广场舞歌声响彻山林。过去的马帮成群结队,虽不寂寞,但也不会这般轻松,一路上要应付瘴气、传染病、匪盗抢劫,甚至同伙算计。
斑鸠坡古道的茶马古道里程碑
坡脚
正如其名,下坡到山脚,便是坡脚村。在思雨桥的补给点上,赛事志愿者为我的“通关文牒”盖完章,看看表对我说:“个人组第一名两个多小时前就到终点了,只用了1小时28分钟。”震惊之余,不禁猜想当年马帮创下的最快纪录是多久呢。
坡脚村的彝语名字叫“白嘟祺”,杂居着六种民族,许多村民都是当年赶马人的后裔。村子不大,却整齐划一,每家一栋二层小楼,墙上统一贴着茶马古道主题宣传画,二楼栏杆上搭满金灿灿的玉米棒,庭院种些花草蔬菜,一片恬静。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曾将这里毁为废墟,眼前的一切都是重新规划的成果。
村里还立有一块“坡脚秘密交通联络站旧址”石碑。1947年,中共思普特支派人建立由磨黑至思茅的联络站,最终选在坡脚村的一户贫农家里,想必也是因为古道通达的缘故。历史上,在现代公路、铁路被封锁的紧要关头,茶马古道曾经作为连接后方唯一的地面通道,保证了抗日救援物资的运输供给和内地与川滇藏之间的联系。
在坡脚村遇到的徒步者
坡脚-那柯里:4.377公里
穿过坡脚村,遇到几个逆行的徒步者,开始还以为自己走错路了,忍不住拦下一位大哥,结果他气定神闲地答道:“我都从那柯里回来了,大巴要四五点才发车,还不如走回去呢,你们加油!”
沿着农田走出一段,路边先后出现两个路标,一侧是“茶马古道11.73”的里程碑,意味着斑鸠坡古道到此为止,全长11.73公里,另一侧是“那柯里茶马驿站4377M”的箭头指示,如此精确到米的里程还是头一回见。跨过这里,也就从普洱市思茅区迈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的地界。
接下来这段路被称为“那柯里茶马古道”,与斑鸠坡古道的与世隔绝不同,这一程几乎是伴着现代公路而行,时而在山坡上俯瞰两条公路并行,时而潜入阴暗嘈杂的高架桥下,让人不断在古老与现代文明之间穿越。
终于,马拉松的赛程提示牌从距离终点几公里变成了几百米,胜利在望。远远看见竹林掩映间错落有致的古民居,不断传来的颁奖声中,隐约听到团体赛获奖的一支队伍平均年龄仅14岁。沿着石阶盘旋而下,来到此行的终点,已经人声鼎沸的那柯里。
那柯里特色小吃,舂糯米粑粑
终点:那柯里
举办颁奖仪式的小广场边,立着“荣发马店”的金字招牌,“关山难越谁为主,萍水相逢我做东”,一副对联遒劲有力,道出了马帮的江湖气概。
这家马店始于1831年,一度颇有人气,吸引南来北往的马帮歇脚过夜。2008年起,这里搞起农家乐,恢复了马店的老本行——为客人提供马帮菜和住宿,店内仍保留着石水缸、油灯、马驮子、铡刀等老物什,让人依稀想象出当年人欢马叫的热闹场景。
那柯里同样没有逃过地震的重创,但震后很快走上旅游发展的快速路,不仅清理修复了4.377公里的茶马古道,还打造出水车、洗马台、碾碓房、马跳石等景点。如今,像荣发马店这样的农家乐有二十多家,土特产小吃街上老两口卖力地舂着糯米粑粑,手工艺品店里摆满土陶、竹编等民族特色。绝版木刻实践基地为那柯里平添几分艺术气息,供专业学生和农民学习这种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于思茅的特色版画创作技法。
那柯里风雨桥
那柯里村
那柯里的名字为傣语,三个字分别是田、桥、好的意思。然而过去的那柯里并非肥田沃土,也不是小桥流水的理想家园,而是一个被称作“马哭里”的悲伤之地。相传,奔波一天的马帮要到荣发马店过夜,必须蹚过一条小河,天亮后还要再蹚回去,不知是累是气还是想家,走南闯北的马儿竟被这条小河弄哭了。
爱马如命的马锅头几次上书官府,终于在河上建起了一座风雨桥。传说真假难辨,这座桥却成了古驿站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