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网综鼻祖,能否熬过这次“中年危机”?

时间:2019-11-18 20:09: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网综鼻祖,能否熬过这次“中年危机”?

10月31日,《奇葩说》第六季正式上线。

网综行业有一条“拍不过五季”的隐形定律,《奇葩说》新一季的问世,标志着它成为国内最长寿的网综之一,也创造了一次不小的奇迹。

从目前的成绩来看,第六季可谓一次强势回归:

经过第四季和第五季的低谷,第六季开播当天,就喜提11个新浪微博热搜;

豆瓣评分冲到了8.6分,这也是在第一季后,相对亮眼的分数了。

时间拨回到去年,《奇葩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难产”困境,在第五季迎来了一次不破不立的全面革新。

除了新导师、新选手,第五季也上线了全新的赛制:前四届BB King带领的四大战队、1V1对决、开杠赛、30秒求生欲大赛,节目的竞争与对抗性达到历史新高度。激烈的矛盾虽然没能实现令人满意的口碑,却带来了不俗的流量数据。有统计称,第五季的流量数据是第四季两倍之多。

因为商业上的成功,《奇葩说》团队在第六季中整体延续了上一季的赛制和玩法,但更突出了比赛的“残酷”。就像本季打出的Slogan“没有人是安全的”,新奇葩之外,老奇葩也剥去了优待,要亲自下场比赛从零开始。而导师们也将各自带队,完成战队之间的比拼。

这种“局部”的创新,为《奇葩说》增添了一丝紧张感和戏剧性,然而在这些综艺真人秀必备的娱乐感之外,第六季也让人窥探到一次疲态。

这部六岁“高龄”的网综鼻祖,还能走出它正遭遇的“中年危机”吗?

从第六季上线的前三期来看,这其中还是存在亮点的。

1/2生存战环节中,哈佛大学法学博士詹青云与法国留学博士程思博的学霸之争,为节目开启了极精彩的基调。

詹青云的辩论不喜煽情,往往以缜密的逻辑、独到的论点,辅以深厚详实的知识与引据,构建出难以攻破、密不透风的牢固观点。

而身为学术派的“理工男”程思博同样擅长以逻辑例证:

在论辩“每个人都可以按键复活一位最爱的人,你支持吗?”时,持反方“不支持”态度的詹青云,针对辩题中存在的社会道德方面的漏洞,搭配个人责任等人生情感经历,来引发共鸣与认同;

而程思博却以更理性的方式,从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维度去证实这一项“复活”黑科技的合理性。

在集稳准狠于一身的辩论大神詹青云面前,初来乍到的辩论新人程思博完全没有落入下风,甚至在比分上一度反超。两位逻辑派和技术流选手棋逢对手,奉献出的也是一场高水平、超过瘾的精彩battle。

另一位贡献了诸多亮点,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人,是获得过《我是演说家》第三季亚军、入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生的许吉如。

她的打法颇具哈佛学姐詹青云的风范,以刁钻的视角去解构一个日常场景或经典典故,形成别具一格的观点,轻松将人带入情境之后,也能引发听者切身的反思。

比如在队长选拔赛上,面对“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的辩题,她引用东施效颦的成语,完成了另类的解读:

这一次强有力的论辩,也为分数大幅落后的反方,拉回了不少支持票。

然而有限的亮点之外,《奇葩说》第六季前三期更像是按部就班地走完了一个毫无悬念的流程。特别是第二期中1V1 Battle,虽然设置了新老奇葩之间的比拼,但在一定程度上更形成了老奇葩的抱团。

毕竟除了之前几期节目的熟悉与情谊,在辩论和逻辑能力上,大部分的老奇葩对于新奇葩都构成了碾压式的存在。

这种情况的形成,和新人的实力与水准相关。

这一季的新奇葩仍然来自不同的行业,拥有不同的背景与身份,抖音网红、男团队长、说唱歌手、脱口秀主持人等等。

这些选手的“bb能力”并不算弱,但遇到逻辑和思路更加清晰、内涵与学识更加渊博的学术派老奇葩,以及经验更丰富,风格更成熟的个性化老奇葩,实力差距太过明显,比赛也如同走过场毫无悬念。

不难看出,节目组对新人的选择,落脚点在于“奇葩”二字,选手个性与风格成为最大标签,而他们的论辩注重的也是娱乐性而缺少了思辨与逻辑性。但即使是看似独特的风格,也多少能从老奇葩身上寻找到相似的影子。

但在这些实力悬殊的对决中,节目还是尽可能地制造出了一个噱头满满的悬念:压轴出场的“大魔王”黄执中居然不敌新人,面临淘汰危机。

要知道,黄执中是历史上唯一连续两届拿下国际华语辩论最高赛事“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最佳辩手,辩论学派“新剑宗”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第三季的BB King。

能让这位《奇葩说》历史上实力最强辩手落败的对手,当然令人好奇又期待。可是看完这场辩论,才发现站在对手席的雷哥并不是赢在实力,更多是凭借着运气。

黄执中的辩论善于深入解读阐释一个论点,而在比赛中恰好被对方抓住了论点的漏洞,在前半程吊打对手之后最终比分遭反超。这样的“爆冷”对决,足够戏剧性,却难免让人失望。

新奇葩表现鲜有亮点,老人的表现也难以令人满意。事实上,我们从参与第六季的不少奇葩元老身上,可以发现明显的改变。

改变,是一种常态。《奇葩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求新求变,选手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命题。

就像肖骁在节目中坦言的焦虑:“担心自己的进步,赶不上观众的进步。”选手和节目都在不断地成长,当《奇葩说》的创作出发点越发聚集于“让观众喜欢”时,选手们的风格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那就是越发的迎合观众。

曾经语出惊人的肖骁大肆玩起了煽情,大王也一改以往撒泼打滚的风格,用段子和金句拼凑出一篇幽默动人的辩论稿。

这些曾经的个性选手,纷纷打起了温和牌和迎合牌,也是对“奇葩”这一身份的剥离。而这两个字曾代表的多元、个性与自我,也显得更加无足轻重、浮于表面,而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

《奇葩说》难以重现首季巅峰,一直走下坡路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辩题越发的保守和无趣。

第五季被人诟病太多感情辩题,到了第六季,节目组明显有意减少感情内容的比重,引入更多来自其他维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辩题。

但诸如“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父母花大价钱买了没用的保健品,要告诉他们被骗了吗”这些话题,却也少了过往的新鲜与尖锐,让人提不起太大兴趣。

当然,辩题的保守,也是《奇葩说》在官方规范和自我表达之间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但是这种妥协付出的代价在于,辩题的无趣,多少也影响着观点的输出。

马薇薇曾解读过《奇葩说》的最大意义:

“我们要让少数派和异见者发声,还有许许多多的主流价值观有待挑战与颠覆。能通过这样一个节目,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已渐渐被剥夺的话语权的重要性, 已经是最大的成功了。”

然而当辩题变得不痛不痒,观点逐渐被无休止的段子、金句、punchline以及大篇幅的煽情所取代,《奇葩说》也变成了一场“奇葩秀”,成为惹人哭逗人笑的娱乐速食品。

《奇葩说》的疲态或许源自在体制与自由之间的平衡与角力,它试图创新却始终依附于过往框架,也就难实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与变革。

参与了第五季和第六季的选手杨奇函在赛前采访里说,“《奇葩说》在承担互联网娱乐,网络综艺这一块,以及承担在中国年轻人一些思维启蒙价值观讨论的这些使命,基本上已经完成任务”——

必须承认《奇葩说》曾经让我们从娱乐中洞悉了知识的可贵,从唇枪舌战中理解独立思辨的强大,从出位人设中懂得表达自我的勇敢。

可问题是,经历过成长期,已经成熟的《奇葩说》接下来的路,又该怎么走呢?

上一篇: 《鹿鼎记》改名《韦爵爷》,拍摄21天就杀...

下一篇: 山东发放1.12亿文化惠民消费券释放文旅...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