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临小品被指歧视 郭冬临小品骗子河南
时间:2018-01-03 14:55: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郭冬临小品被指歧视,郭冬临小品骗子河南口音。北京春晚小品《取钱》中骗子打电话时说的是河南话,引网友热议。7日,一西安河南籍律师以“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为由起诉,要求电视台和该小品编剧及演员,向所有河南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一元。
郭冬临小品被指歧视 郭冬临小品骗子河南口音遭起诉
郭冬临2017年虽然没有登上央视的春晚舞台。但在北京台的春晚上,他与孙桂田、吴江等表演了一个小品《取钱》。
《取钱》针对2016年曾轰动全国的电信诈骗。讲述了一个由误会到信任的故事:郭冬临出门帮媳妇买丝袜,在银行门口遇到了被电信诈骗欲给骗子汇款的大妈。
多次阻止,多次被大妈误会,最终报警,终于由警察说明了情况,化解了误会,大妈免了被欺骗。
郭冬临小品被指歧视 郭冬临小品骗子河南口音遭起诉
单从内容与意义上来讲,这个小品确实是非常高人一筹的。最起码,它没有追求那种喜大普奔的效果。而是触及了社会现实,宣传了相关预防诈骗知识。
从表演功底上来看,四名演员包括郭冬临,都是高超的演技派。全程包袱不停、笑点不断。
但骗子打来电话,按免提以后,相关配音却遭受了质疑:“为什么骗子一打电话,张嘴就是河南话?一定要影射河南人吗?”、“骗子就非得是河南口音么?就不能普通话么?”
为此,该小品编剧魏新在微博解释了一下相关情况,并“向大家道歉!”
当然,从艺术追求严谨的角度讲,这个道歉也是必要的。必定全程演员都说普通话,骗子的配音却是疑似河南话,让确实会让河南人有所不舒服。
但说白了,小品本身也就是一个虚构的艺术作品,没有必要太较真。一个小品,也不能说明“骗子都是河南人”。
至少,小品本身并没有歧视河南人,搞地域的用意。
正如网友所称的那样:河南人何必玻璃心?
如果非要计较这个,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所以,大方与达观地看待这个小品,他无关地域歧视,真的。
小品本身非常好看,感人而且极具教育宣传意义,社会性、人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情感等,都表现得非常好。
郭冬临小品被指歧视 郭冬临小品骗子河南口音遭起诉
提起诉讼的律师叫张华山,今年39岁,祖籍河南孟津,住西安市碑林区,工作单位在雁塔区。7日上午10时许,张华山到雁塔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提交这份起诉书。法院工作人员认为其户籍地在碑林区,未予受理。随后,张华山以邮政特快专递形式将该起诉书寄往碑林区法院立案庭。
张华山认为,被告作品显然影射河南人是骗子的代名词,而小品的表演者也在观众笑声中,中伤了河南人。他说,河南人不断被妖魔化,挖苦河南人的“段子”更是四下流传。这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让人不禁想问:河南人到底招谁惹谁了?小品《取钱》虽然是文艺作品,内容虚构、人物虚构,但虚构的骗子偏偏操河南口音,显然会误导社会大众将河南人普遍视为骗子,贬低河南人的整体形象,加剧社会已经存在的地域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