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来时路》:一次纯纪实影像的魅力挥洒

时间:2019-11-04 03:56:4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重走来时路》:一次纯纪实影像的魅力挥洒

通过普通人脚下的“长征路”回应长征精神内核,纪录片《重走来时路》提炼真实细节,将画面美、人物美上升到意境美,为观众提供情感投射的空间。

作者:赵捷

作者系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七律《长征》今天读来依旧荡气回肠。80多年前的那场征途,跨越二万五千里的距离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每一处角落,被誉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长征已成为可歌可泣的辉煌过往,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的最高表现。

时过境迁, 对于现代人来说,长征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拍摄制作的纪录片《重走来时路》则试图通过普通人脚下的“长征路”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

在上下两集共100分钟的影像里,镜头记录了普通文化工作者张国勤两次重走长征路的点滴细节,在19年的今昔对比中,复盘了一次现代人重走长征路的心路历程。该片已于11月1-2日在CCTV9播出;11月2-3日在优酷全网独播。

在历史与现实的辨证中咂摸“长征精神”

从《河西走廊》到《重生》,擅长历史题材一直是外界对伯璟的印象,像《重走来时路》这种聚焦现实生活中独特个体生命际遇的纯纪实作品,在其已有的创作序列中却为少见。

但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二者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相反,它们始终处于相互转换的辨证关系之中。在历史中关怀现实,在现实中回溯历史才是贯穿于伯璟一系列创作的关键线索。

2013年,中国向世界发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挖掘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宝藏显得迫切起来,这不仅因人文的感召,更有现实的需要。《河西走廊》就诞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在《河西走廊》中,文化的交流融合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全片在“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的主题明线下,始终贯穿着对中华文化和民族大一统认同的历史暗线。至此,河西走廊已不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战略要道,它还意味着中华文明的撒播与民族统一的认同,意味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与多元共生。

而这一次,伯璟在《重走来时路》中探索了另一种可能:从现实回溯历史。全片从跨越19年的两次出发开始,以张国勤的46盘录像带和5400张照片为引子,镜头跟随着他的新旅途,去发现中国社会19年间的发展变化。在纯粹纪实的影像里,平静淡然地展现着过去和现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历史与现实从来就不是二选一,而是彼此守望、相互成全。一方面,在向历史深处探寻时,不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现实根基;另一方面,在从现实生活中记录美好时,明白“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看到现实背后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

纯粹纪实散发的魅力

纪实影像总蕴藏着一股暗流涌动的力量,能在朴实的记录中,引发澎湃的心绪。真实不等于平淡,出色的纯纪实影片能够从对真实细节的提炼中升华出象征、捶打出品格,由画面美、人物美上升到意境美,才能带给观众足够的情感投射空间。

《重走来时路》便是如此。

2000年5月14日,时任隆德县文化馆副馆长的张国勤,从银川光明广场出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重走长征路”的旅程。2019年春节过后,怀着对19年前那段旅途、那些人的想念和惦记,张国勤选择再次上路。

对张国勤来说,牵挂与怀念是他重新踏上旅途的最初动力。当年,因为通讯不发达,所有在路上认识的朋友都失去了联络,现在他一路上只能凭着模糊的记忆和当年的照片、录像边走边找。

行程开始,张国勤来到湖南热水镇和江西信丰县。热水镇有一位他的知己张顺友,共同的爱好和对长征的痴迷让当年的他们一见如故;信丰县则有一位在他深陷身体和精神低谷时,给他支持和帮助的朋友黄理鑑。在历经波折的寻找途中,张国勤也目睹了这些地方、这些人19年间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回忆起自己当年走上长征路的初心。

下集里,张国勤来到了红军曾经过的西昌古城。在那里,他为女儿买了当年舍不得买的彝族头饰,弥补了当年的亲情遗憾。接着,他到了召开过毛儿盖会议的索花县,却与曾带他参观会议会址的窝热师傅错过。不仅如此,张国勤还得知索花县的另外几位朋友都已去世。带着新的遗憾,张国勤回到成都准备最后的雪山之行。儿子的意外到来让他很是感动,也坚定了他要再次上山的决心。

一路上,《重走来时路》随着张国勤的视角去回忆、去观察,没有什么空镜或旁白,只有在过往影像和现实际遇的对比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娓娓道来。旧人故友的离去,熟悉风景的消逝,总让人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怀;而对亲情遗憾的再弥补、对年少初心的再回归、对发展变化的再比对,又让“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暖意涌上心间。

寻求突破才是应有“标签”

翻开伯璟以往的作品履历,能很清楚地看到一个标签——“擅长情景再现”,这在《河西走廊》时期便有所显现。

在《河西走廊》的10集篇幅里:张骞、堂邑父、汉武帝、霍去病、置啬夫、常惠、解忧公主、郭瑀、刘昞、鸠摩罗什、昙无曜、杨广、裴矩、李工、萨班、阔端、八思巴、林则徐、左宗棠……那些曾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人物和故事都被精细地还原,在沉浸式地观赏体验中,观众沿着河西走廊一路走走停停。

此后,一部讲述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之间历史的5集主题纪录片《重生》,采用全情景再现手法拍摄,选取143位和历史真实人物极其相似的演员,进行个人史化、全情景再现式解读。

其实,久远的历史往往只留下浩如烟海的文献记载与一件件陈列在玻璃展柜中的遗留文物。如果按照传统做法,强调对文物史料、历史遗迹和专家解读的呈现,在确保专业性的同时,也失掉了许多观赏性。

但在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珅看来,纪录片好看是必须的,“它首先还是一个影视作品,就得有它的规律,必须用故事和画面吸引住人。正是在这种理念下,才有了那一幕幕充满历史质感和生命活力的情景还原”。

“我们不是一个只会拍‘情景再现’的公司。”寻求不同题材的合适表达形式,不断拓宽纪录片表现边界也是伯璟在创作实践中的准则。《河西走廊》之后,伯璟再度推出相近题材的作品《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但二者在表现手法上却完全不同:《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古代篇”沿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了围绕嘉峪关城楼而发生过的曲折历史;“当代篇”则启用纯纪实的手法,拍摄几代嘉峪关人的实际生活,向更广阔的表达空间迈进。

而在纪录片《粤韵芬芳》中,节目借用传统戏曲的叙事风格,结合口述历史、纪实、电影等不同类型视听语言,表现手法更加多元。片中以第三视角客观真实地进行记录,镜头全部来源于对真实场景的捕捉。同时,抛弃了“同期声+解说词”的声音叙事方式,采用同期声,力求用真实语境引发观众共鸣,实现情感交融。

不被题材所困、不为手法所累、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哪几种表方式,而是在不断寻求突破创新中追求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组合,这才应是纪录片创作团队应有的“标签”。

编辑 | 徐蕾 王海婷

上一篇: 原创李雪健哭了,说的和吴京一样为什么我们...

下一篇: 原创关于半导体良率那点事儿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