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该如何看待数字经济?

时间:2019-11-09 15:12: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每个城市该如何看待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俨然成为中国经济当前的热门概念,甚至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视为整个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驱动力。

那么,什么是数字经济?经济学理论中的定义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我们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即经济活动中的一切信息存储和流动都以数字的方式进行,就像以前我们的通讯靠手写信件,现在只需要一条微信。

其实数字经济早已开始,最典型的莫过于电商的发展。互联网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进化。这一生产力的革新,直接决定了零售行业生产关系的变化。长达数千年,人们的消费行为都发生在实体店中,80后可能还记得小时候的百货商场。但在2000年后,店铺可以开在互联网上,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购物;2003年后,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支付;再10年后,在微信上就可以发红包,我们用了几十年的红色信封退出历史舞台。零售行业的一个一个环节被互联网技术陆续数字化了,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电商。

数字经济在2010年后加速,互联网+交通出行,诞生了滴滴;互联网+餐饮,孕育了美团;互联网+房地产,催生了房多多。人们的吃穿住行已经全面被数字化,而这样的数字化消费,直接导致每个行业的整个产业链重构,激发出新的经济活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代名词。数字是互联网的生命,互联网是一个基于通用技术协议传输的网络,只有把现实的万物数字化后才可以进入互联网,互联网+,正是一种把传统经济中的大部分要素数字化,进而“上网”存储、流动和应用,也就是说互联网加速了现实世界的数字化进程。但现在,互联网+已经不能全面概括数字经济,因为互联网衍生出了更多的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等,他们都成为数字经济的一部分。但基础,依然是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旨在让互联网化(或者说数字化)后的世界更加智能、智慧化。

对于这些基础概念和历史的简单梳理,或许有助于普通人理解数字经济。他们并不抽象,而是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数字经济的推动者

毫无疑问,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是数字经济的践行者和鼓吹者。阿里巴巴的新零售、腾讯的产业互联网、百度的无人驾驶等等,都是希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首先,这些互联网企业通过自己所在领域的成功证明了数字经济的魔力;其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构建了一套成熟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支付等底层基础和小程序、App、微信等前端应用。目前,它们正是携这些能力和应用进入更多的经济领域,助力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覆盖所有工业门类的经济大国,单靠几家企业是难以改造的,并且每个行业的链条既长且杂,一家企业也无法完成所有服务。它们的作用在于发起和提供基础服务,进而吸引更多的相关参与者,形成生态。比如近几年,每个城市都出现一批专门帮企业、政府等机构开发APP或小程序的创业公司,他们正是基于大公司的基础设施进行深度开发和运营;电商领域更是直接催生了一个电商软件行业,帮助商家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

因此,我们看到阿里、腾讯这样的企业在前面开疆拓土,拿下大单,进而提供基础服务,背后则有无数个相关企业通过阿里和腾讯为客户提供垂直服务。所以,必须改变一个误区,数字经济不是巨头们的专属,没有众多相关企业的参与,数字经济无法建立。

目前,成功的案例已经出现,广东的数字政务、杭州的数字商业等都成为数字经济的标杆。和五年前相比,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服务商、商业模式、成功案例等已万事俱备。

政策的力撑,则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一锤定音。五年前,互联网+就出现在“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几乎每年都会强调这一提法;两年前,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最高领导人表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期间,相关部门也都结合主管领域推出了数字经济的政策,比如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也颁布了《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等等。

而梳理地方政府近几年的政府报告和规划,几乎全部提到了数字经济,并且将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或许提法不同,比如互联网+、AI+、大数据、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智慧XX……但核心依然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贵州作为国内最早打造大数据高地的省份,其每年都要接待大批外地干部参观学习,再看看各地的招商政策,足以证明,数字经济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为什么数字经济如日中天?

数字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似乎摸不着看不见。因此,很多人问过笔者,大企业和国家为什么要发展这个虚幻的东西?

刚开始,笔者能够理解这种心态,毕竟我们的文化中,还是“眼见为实”,看得见的实物,心里才踏实;此外,实体经济的成熟,也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数字经济的出现,难免打破这种格局,动到某些群体的利益。但社会的发展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数字经济能够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崛起,必然有其道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正常实体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国家战略来看,这是一次新旧动能转换,是一次国家实力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在改开40年后,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其中最大的莫过于生产要素红利的结束。改开之初,我们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便宜的资本、丰富的土地等优势要素,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向全球输出商品,成就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想想当年的广州、深圳、东莞、苏州、无锡等地是如何的盛景,其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正是基于这样的模式而崛起。

但近几年再去审视这些地区,远没有20年前的景象。招不到工人已经成为每个老板的噩梦,其实不是招不到,而是招不起,工资水平已经不止翻番;土地,更是因为价格暴涨,已经大幅提高了企业成本,连华为这样的大企业都要从深圳迁出;资本,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如此一来,中国生产的商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就会逐步衰退。尤其在遇到全球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升,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也开始下滑。因此,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即使某地给出了特别优惠的招商政策,依然招不到企业。因为在生产要素优势全面滑坡后,单纯的税收、水电优惠已不足以覆盖其它要素上涨的成本。

另一方面,全球形势的变化也促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转变。当前中美之间的这场摩擦,说到底,是我们在很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我们需要补齐这个短板。高端芯片、高端元器件等都需要大力发展,而这些产业正好处于数字经济(互联网)的上游,在存量市场中,国际巨头牢牢把控,国产产品大部分属于劣势。因此,要想弯道超车,我们也必须发展出更多的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以带动上游国产芯片、元器件等产业的创新和成熟。以云存储为例,过去的大部分时间内,政府、大企业的数据存储计算设备基本被IOE垄断,而随着阿里云、腾讯云等的成熟,去IOE已不是一句口号。

由此,我们目前面临两种情况,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科技又被卡住脖子。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数字经济就将这两种问题一起解决了。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支点的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为科技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数字经济的认知误区

即使发展数字经济已成趋势,并且成为国家战略。但笔者近两年在很多地方依然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虽然都在喊数字经济的口号,但大部分人还是喜欢钢筋水泥式的工程项目,其不仅看得见摸的着,并且直接拉动GDP的增长,一个产业园可能就是数亿元的GDP,甚至还有寻租空间。这种传统的模式下,不仅政绩可见,还可以得到实惠。但这样的思维却带来一个致命的后果,通过十几年的批地、盖楼,最终却招不到商,很多厂房、产业园空置率高企,成为烂尾。形成一个“盖楼容易,运营难”的一锤子买卖,只管盖,不管经营。长此以往,显然不可持续,并且背后还存在着庞大的债务隐患。

第二种,不知道数字经济怎么做。四个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由于信息发达,科技企业林立,在这方面先行先试,已经有所突破,比如广东、上海、杭州等地。但对于很多内地三四线城市而言,存在一个迟延。去年拜访某地级市,提起数字经济,大数据等概念,大多数第一反应出奇的一致,“我们有,华为已经落户我们的产业园了。”如果继续追问,华为如何落地数字经济,则大多数面面相觑。

这样的尴尬并不孤立,当信息不对称,或者动力不足时,复杂的数字经济就容易被标签化、口号化,而难以落地。就像这样,他们甚至把一家企业的入驻,当成数字经济的政绩。殊不知,华为可能只是卖了云服务给当地,把之前存在传统服务器上的数据搬到了云上,而更多的落地应用并没有实现,就笔者所见,去医院依然要排队,办理政务手续,同样要排队。而在北上广深,一个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就能预约。

我们并不是苛求他们,毕竟数字经济作为一个新事物,连一线城市的从业者和客户都在摸索。只是想表达,数字经济也是有产业链的,而不是单纯一个环节就能实现数字经济。

地方政府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从引入巨头切入,在路径上并没有错。比如云,只有BAT、华为这样的企业具备这种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家巨头频繁与各地签约,广东、上海、重庆、黑龙江、河北、湖南、云南等地都开始与巨头们合作。但这只是第一步,将政府、企业数据从传统服务器迁往云端,并以新的形式存储,只是把数据换了个地方存放。如果不用起来,这些数据依然是死的,毫无价值,也称不上数字经济。

在这方面,腾讯或许是最全面的,在提供云等基础服务的同时,也将旗下的小程序、公众号等前端应用提供给政府,以此不仅实现云端不同政务系统之间数据的打通,并且连接云端和前端应用,为老百姓提供政务服务。比如办理护照,通过微信即可预约,政府的有关通知也可以通过微信触达老百姓。这是一个简单的流程,实际上还要复杂。就是这样一个改变,在服务民生、节约资源方面得到了大大提升。

如何落地数字经济?

从目前数字经济的落地情况来看,各地方政府以数字政务为主,这不难理解,服务群众是本职所在。但这只是开始,本地的行业发展,还具有巨大的数字化空间。

如果还是理解不了如何落地数字经济,我们不妨换种普通人熟悉的说法。之前,各城市为了方便居民更好的生活,企业更好的经营,政府会修建崭新的马路,修建水电,盖行政服务中心,规划产业园等,这些都是为服务百姓和提升营商环境搭建的实体基础设施。其实政府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同一个角色,只是这时的基础设施变成了虚拟的数字基础设施,比如云计算、5G、大数据中心等等。只有把这些基础设施建好,才能真正的为数字经济的崛起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也是沿海各大城市目前积极推进的。

这些基础设施的服务商从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变成了阿里、腾讯、华为。因此,互联网科技巨头们成为地方政府的座上宾。但从目前来看,因为数字基础设施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承载庞大的容量,因此云计算、大数据这样的基础设施基本以省为单位。这是否意味着辖区内的各城市就没有机会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再强大的基础设施,如果没有用起来,没有运营,都是枉然。而各城市在数字经济中的机会就存在于将这些基础设施用起来。怎么用?从现在来看,除了政务方面的服务外(比如办理证件等服务搬到互联网上,实现居民最多跑一趟),在经济方面,可以推动“互联网+本地经济”。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经济体,有着很强的本地属性。比如餐饮、旅游、博物馆、学校等,大部分还是本地人在本地消费,那么这就为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如何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这些领域,促使这些行业焕发新的生机就成功为一个核心命题。

以旅游为例,尽管在携程、同程等旅游网站上都可以买到当地景区的票,甚至可以找到周边的美食、酒店。不过,这只是在基础信息环节进行了数字化,能够方便游客首次到本地旅行而已。但对于景区而言,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数字化玩法,提高游客粘性,而不是来一次后再不光顾。此外,每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旅游文化,此前更多的是靠导游的讲解,对于年轻人而言,这样的方式显然有点OUT了,因此,能否借助科技互联网,让游客主动去了解呢?在这方面,故宫显然走在了前列,值得借鉴。

在数字经济模式下,不仅重构了本地经济的形态,提高消费体验和频次,创造经济价值,并且,对于管理者而言,整个商业、消费都实现了数据化,基于一套系统,完全可以实现数目字管理。更加有利于科学决策和规划,就像交警可以在一个大屏幕上实时看到城市每一个交通要地的情况。这也是国家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四中全会上,也提出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经济显然是一个绝佳的方式。

在传统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们预期,未来五年将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黄金期。

上一篇: 原创NBA11月9日比赛汇总!湖人喜提7...

下一篇: 原创2019钟表“奥斯卡”获奖名单公布,...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