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垂体微腺瘤及垂体大腺瘤,影像诊断要点
时间:2022-11-30 05:59: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垂体微腺瘤
-
微腺瘤:直径<10mm
影像
-
见于鞍内;罕见垂体窝外异位起源 -
最佳技术=动态增强薄层T1WI MR -
常强化,但较邻近的正常垂体慢 -
警惕:10%~30%只有在动态增强扫描时才能发现
主要的鉴别诊断
-
Rathke裂 -
颅咽管瘤 -
垂体增生 -
其他非肿瘤性囊肿(如中间部囊肿)
-
腺瘤几乎均为WHOⅠ级 -
垂体癌极其罕见
临床要点
-
分泌性肿瘤的症状依据类型不同而异,无症状/无功能性最常见 -
15%~17%为尸检偶然发现 -
垂体“偶发瘤”见于6%~27%的MR扫描(甚至在儿童中也常见)
诊断纲要
-
垂体内“充盈缺损”可能是良性非肿瘤性囊肿或偶然发现的微腺瘤
(右)冠状位显微病理学显示正常垂体包绕一小的无功能微腺瘤,为尸检偶然发现。
(右) 一例催乳素升高的女性患者,冠状位T1WI MR显示垂体左侧部内一8mm的结节。多数微腺瘤位于侧方。
(右) 动态增强后,冠状位T1WI C+MR显示病灶明显延迟强化。如果结节没有局部增大,在标准T1WI C+扫描上不能辨认。
(右) 同一患者,矢状位T1WI C+MR显示垂体轻度增大,CT扫描上的小病灶可见,无强化。在对比增强CT和MR扫描中,垂体“偶发瘤”常见。
垂体大腺瘤
-
向上延伸的垂体大腺瘤=成人最常见的鞍上肿块 -
最佳影像技术:MR(包括矢状位/冠状位薄层T1/T2WI平扫) -
与垂体不可区分的鞍区肿块 -
肿块即腺体 -
大腺瘤通常相对于灰质呈等信号 -
海绵窦受侵难以确定(内侧壁薄弱) -
显著强化,常不均匀
主要的鉴别诊断
-
垂体增生 -
囊状动脉瘤 -
脑膜瘤(鞍膈的) -
转移瘤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
颅咽管瘤
-
WHO I级 -
MIB-1>1%提示早期复发,快速再生 -
侵袭性腺瘤>>垂体癌(罕见)
临床要点
-
警惕!青春期/青春期前男性的“腺瘤样”肿块可能为继发于靶腺功能衰竭的增生
诊断纲要
-
无论看上去多么具有侵袭性,垂体瘤几乎从来不是恶性
(左)冠状位图显示“雪人样”或“8字形”鞍区/鞍上肿块(弯箭)。病灶内有小的出血灶(空箭)和囊变(直箭),垂体与肿块不可区分;事实上,腺体即肿块。
(右)大体病理显示大腺瘤通过鞍膈向上延伸进人鞍上池(箭),向侧方生长进人海绵窦(弯箭),图像中去除了部分海绵窦顶壁。
(左) 冠状位T1WI MR显示典型的“8字形”或“雪人样”垂体大腺瘤。垂体与肿块不可区分;腺体即肿块。
(右) 同一位患者,矢状位T2WI薄层扫描显示肿瘤(箭)使蝶鞍(空箭)扩大、加深。相对于灰质,肿瘤呈等信号。
(左) 一例乳腺发育、催乳素明显升高的中年男性,矢状位T1WI显示巨大的侵袭性垂体大腺瘤,侵蚀斜坡,并延伸进入蝶窦和鼻咽部。
(右) 同一患者,轴位T1WI C+MR显示肿瘤侵及并破坏斜坡。肿瘤包裹右侧颈内动脉(弯箭),但没有使其闭塞。
(左) 冠状位T2WI MR显示垂体大腺瘤的囊肿(弯箭)和出血灶(空箭)。肿瘤侵及海绵窦。
(右)一例巨大的侵袭性腺瘤患者,选择性颈内动脉血管造影静脉早期侧位图显示肿瘤明显“染色”(箭)。大腺瘤常血供丰富。
(左) 轴位T2WI MR显示大腺瘤伴高信号囊肿。这可能是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中阻塞的间质液体。
(右)一例长期肢端肥大症的30岁男性患者,矢状位T1WI MR显示垂体大腺瘤侵及蝶窦(直箭)。请注意颅骨(空箭)增厚,额窦(弯箭)扩大。
内容节选自图书:《脑部影像诊断学》 主译:吴文平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