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出炉!2022年中国学者发表35篇Cell,南方科技大学及西湖大学表现出色,高福/柴继杰等数量最多
时间:2022-12-28 06:00: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iNature
2022年即将结束,根据以往的经验,Cell 将会很少更新文章。截至2022年12月11日,2022年中国学者在Cell 共计发表35项研究成果,iNature对此进行了汇总:
【1】按单位划分,中国科学院位居榜首共计发表8篇,清华大学有7篇,北京大学有4篇,南方科技大学有4篇,西湖大学有4篇;
【2】按照是否有国外单位合作,中外合作的有10篇文章,有25篇主要由中国单位完成;
【3】按照通讯单位的数量划分,只有一个通讯作者的有11篇文章,二个通讯作者的有9篇文章,多于二位通讯作者的有15篇文章;
【4】按照领域划分:新冠领域相关的文章有7篇文章,结构相关的有6篇文章,高通量测序有3篇;
【5】按通讯作者来划分:高福有3篇,王培毅有2篇,柴继杰有2篇。
最后,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如有任何错误,可留言告知编辑部,方便我们第一时间纠正,同时对此产生的任何错误,我们深表歉意。
单位列表
文章列表(绿色字体的为结构相关,红色字体的为新冠相关):
文章详细列表:
【1】2022年12月8日,清华大学孟安明课题组在Cell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Comprehensive maturity of nuclear pore complexes regulates 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了NPCs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母体TFs的核转运及其与早期胚胎发生ZGA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核孔复合体综合成熟度(comprehensive NPC maturity,CNM)主要与NPCs平均大小、NPCs组成和NPCs渗透性有关,它控制着母体TF的核转运和ZGA分子时钟(点击阅读)。
【2】2022年11月22日,普林斯顿大学颜宁与高帅在Cell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severe adverse interaction of sofosbuvir and amiodarone on L-type Cav channe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胺碘酮或sofosbuvir单独处理或sofosbuvir/MNI-1与胺碘酮联合处理的Cav1.1和Cav1.3进行了系统的冷冻电镜结构分析。这项研究揭示了两种药物在Cav通道支架上的物理、药效学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点击阅读)。
【3】2022年11月21日,西湖大学闫浈课题组在Cell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a TOC-TIC supercomplex spanning two chloroplast envelope membra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衣藻TOC-TIC超络合物的冷冻电子电镜结构,共包含14个确定的成分。这项研究为TOC-TIC超复合物的组成、组装和前蛋白易位机制提供了结构性的见解,并为解释这一基本易位子的进化保守性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点击阅读)。
【4】2022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谢欣团队和王明伟团队等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 上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morphine and fentanyl by the human μ-opioid receptor”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解析并报道了芬太尼、吗啡及Oliceridine等阿片类镇痛药物分别激活μ型阿片受体(μOR)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首次揭示了芬太尼和吗啡识别并激活μOR的作用机制(点击阅读)。
【5】2022年10月4日,清华大学饶子和、娄智勇及上海科技大学高岩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mechanism for SARS-CoV-2 RNA capping and its inhibition by nucleotide analogue inhibi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SARS-CoV-2 RNA加帽机制及其核苷酸类似物抑制剂的抑制作用。该研究报道了SARS-CoV-2 RNA加帽机制,并记录了原子分辨率下的结构细节。这些发现不仅提高了对SARS-CoV-2 RNA加帽和NAIs作用方式的认识,而且为抗病毒药物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策略(点击阅读)。
【6】2022年11月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曹鹏,谢志勇,王凤超及广州国家实验室尚从平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he gut-to-brain axis for toxin-induced defensive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小鼠的范例来研究细菌毒素诱导的防御反应。这些结果表明食物中毒和化疗召集了类似的神经回路模块来启动防御反应(点击阅读)。
【7】2022年10月7日,陆军军医大学叶丽林,许力凡,南京大学孙倍成及中山大学唐忠辉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he primordial differentiation of tumor-specific memory CD8+ T cells as bona fide responders to PD-1/PD-L1 blockade in draining lymph nod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多个临床前肿瘤模型,发现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s)中的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子集没有功能衰竭,但表现出典型的记忆特征。总之,这些发现强调了TdLN-TTSM细胞可用于增强抗肿瘤免疫治疗(点击阅读)。
【8】2022年10月4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alcium transients on the ER surface trigger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of FIP200 to specify autophagosome initiation si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自噬刺激触发内质网膜外表面的Ca2+ 瞬变,其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由后生动物特异性内质网跨膜自噬蛋白EPG-4/EI24控制。因此,Ca2+ 瞬变对于触发FIP200的相分离以指定后生动物中的自噬体起始位点至关重要(点击阅读)。
【9】2022年8月22日,南方科技大学郭红卫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隆大学柴继杰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发表了题为“ Extracellular pH sensing by plant cell-surface peptide-receptor complex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细胞表面的小肽-受体复合物作为胞外pH感受器,调控植物生长和免疫的机制(点击阅读)。
【10】2022年4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和鲍进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Melanopsin retinal ganglion cells mediate light-promoted brain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 ipRGC 介导的光感促进了各种皮质和海马中锥体神经元的突触发生。该研究结果强调了生命早期光感对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呼吁关注适合婴儿护理的光环境(点击阅读)。
【11】2022年8月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张蔚课题组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he genetics and evolution of leaf mimicry in Kallima butterfl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 Kallima 蝴蝶叶型模仿的基因,并讨论了它对我们理解它们进化的意义。这项突破为理解由地理变化和自然选择驱动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范式(点击阅读)。
【12】2022年7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学池天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Large-scale multiplexed mosaic CRISPR perturbation in the whole organis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用于扰动的诱导型镶嵌动物 (iMAP),这是一种转基因平台,能够在整个小鼠体内同时进行至少 100 个基因的原位 CRISPR 靶向。总之,iMAP 的出现为分析整个小鼠体内 20,000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扰动效应奠定了基础(点击阅读)。
【13】2022年7月18日,浙江大学沈星星,黄健华及范德比尔特大学Antonis Rokas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HGT is widespread in insects and contributes to male courtship in lepidoptera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地检查了 218 种不同昆虫的高质量基因组中的 HGT,发现它们通过来自非后生动物供体的 741 次不同的转移获得了 1,410 个表现出不同功能的基因,其中包括许多以前没有报道过的基因。总之,该研究得出结论,HGT 是昆虫适应的主要贡献者(点击阅读)。
【14】2022年7月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晓杰及康振生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布发表题为“Inactivation of a wheat protein kinase gene confers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rust fung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并表征了一种小麦受体样细胞质激酶基因,TaPsIPK1,它赋予了这种病原体的易感性。综上所述,TaPsIPK1 是一种已知被锈病效应物靶向的易感基因,它具有通过基因改造产生持久抗锈病的巨大潜力(点击阅读)。
【15】2022年6月15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赵欣,孙业平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黄牛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human ACE2 higher binding affinity to currently circulating Omicron SARS-CoV-2 sub-variants BA.2 and BA.1.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 (hACE2) 与四个早期 Omicron 亚变体(BA.1、BA.1.1、BA.2 和 BA.3)的受体结合域 (RBD) 的结合亲和力顺序为 BA.1.1>BA.2>BA.3≈BA.1。这些结果揭示了 BA.1.1、BA.2 和 BA.3 RBD 之间不同的 hACE2 结合模式的结构基础(点击阅读)。
【16】2022年6月30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了题为“A volatile from the skin microbiota of flavivirus-infected hosts promotes mosquito attractivenes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人体气味是调控蚊虫行为的关键因素。据此,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通过皮肤微生物来调节宿主气味、阻断蚊媒病毒在自然界中快速传播的方法(点击阅读)。
【17】2022年6月23日,密歇根大学徐浩新及密歇根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胡美钦共同通讯(胡美钦、李平和王策为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Parkinson’s disease-risk protein TMEM175 is a proton-activated proton channel in lysosom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帕金森病 (PD) 的遗传风险因素 TMEM175 通过充当溶酶体膜 (LyPAP) 上的质子激活质子选择性通道来介导溶酶体 H+ 泄漏。通过细胞信号调节 LyPAP 可以动态调节内体和溶酶体的最佳 pH 值,以调节溶酶体降解和 PD 病理学(点击阅读)。
【18】2022年6月15日,天津医科大学刘强团队(天津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Bone marrow hematopoiesis drives multiple sclerosis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骨髓 HSPC 偏向骨髓谱系,伴随着 MS 患者 T 细胞的克隆扩增。该研究表明,靶向骨髓生态位为治疗 MS 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一条途径(点击阅读)。
【19】2022年6月2日,西奈山医学院Ivan De Araujo课题组(第一作者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张通医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n inter-organ neural circuit for appetite supp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骨髓HSPCs在MS患者中伴随T细胞的克隆扩增而向髓系倾斜。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MS的小鼠模型)的谱系追踪中,显示了显著的骨髓髓系生成,并增加了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性粒细胞和Ly6Chigh单核细胞的输出。研究表明,靶向骨髓生态位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途径。
【20】2022年5月26日,北京大学杜鹏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plant immune protein enables broad antitumor response by rescuing microRNA deficienc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植物 RDR1 的异位表达通常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该研究揭示了异常 microRNA 同种型在肿瘤中的广泛积累,并通过编辑和修复有缺陷的 microRNA 开发了植物 RDR1 介导的抗肿瘤策略(点击阅读)。
【21】2022年5月20日,科隆大学/清华大学柴继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Paul Schulze-Lefert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彬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IR domains of plant immune receptors are 2′,3′-cAMP/cGMP synthetases mediating cell death”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植物 TIR 蛋白除了是 NADase 外,还通过水解 RNA/DNA 充当 2',3'-cAMP/cGMP 合成酶。该研究确定了一个 2',3'-cAMP/cGMP 合成酶家族,并确定了它们在植物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点击阅读)。
【22】2022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及合作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Protective prototype-Beta and Delta-Omicron chimeric RBD-dimer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快速适应新冠肺炎流行变异株的嵌合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二聚体蛋白疫苗的设计方法,其为两个异源的RBD串联形成,与同源的RBD二聚体相比,嵌合RBD二聚体在动物体内可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及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以此策略设计的prototype-Beta嵌合RBD二聚体蛋白疫苗免疫的小鼠和恒河猴在攻毒实验中显示出对多种变异株的保护效果,设计的Delta-Omicron嵌合RBD二聚体疫苗高效保护小鼠预防Delta和Omicron的感染及引起的肺炎有(点击阅读)。
【23】2022年5月4日,华大基因汪建,徐讯,刘龙奇,Li Yuxiang及Miguel A. Esteban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patiotempora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mouse organogenesis using DNA nanoball-patterned array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了 DNA 纳米球 (DNB) 模式阵列和原位 RNA 捕获,以创建空间增强分辨率组学测序 (Stereo-seq)。该研究的全景图集将有助于深入调查有关哺乳动物正常和异常发育的长期问题(点击阅读)。
【24】2022年3月31日,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ircular RNA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 and Emerging Vari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环状 RNA (circRNA) 疫苗,该疫苗通过表达刺突蛋白的三聚体 RBD 来引发有效的中和抗体和 T 细胞反应,从而为小鼠和恒河猴提供针对 SARS-CoV-2 的强大保护。相比之下,circRNARBD-Delta 疫苗对 Delta 和 Omicron 均具有保护作用,或在两剂天然或 Delta 特异性疫苗接种后起到增强剂的作用,使其成为对抗当前关注的 SARS-CoV-2 变体 (VOC) 的有利选择(点击阅读)。
【25】2022年4月20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学等中外多个课题组合作,张国捷作为通讯作者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 and phenotypic evolution in marsupi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公布了对有袋类哺乳动物的物种辐射性大爆发过程的研究结果。该结果重建了有袋类物种的演化关系,并揭示了物种快速分化过程中,一些随机事件有可能会导致远缘物种具有相似表型的现象,解释了利用形态和分子数据在构建物种树经常出现冲突的发生机制(点击阅读)。
【26】2022年4月7日,西湖大学蔡尚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umor-resident intracellular microbiota promotes metastatic colonization in breast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鼠自发性乳腺肿瘤模型 MMTV-PyMT 探索了这些肿瘤内细菌的功能意义。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肿瘤内的微生物群虽然生物量低,但在促进癌症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能值得探索其干预以推进肿瘤学护理(点击阅读)。
【27】2022年4月5日,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James J. Collins III团队(复旦大学王吉鹏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male-derived nonribosomal peptide pheromone controls female schistosome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种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它在与雌性配对时在雄性蠕虫中诱导,并发现它对于雄性蠕虫刺激雌性发育的能力至关重要。基于肽的信息素信号传导控制雌性血吸虫性成熟,为治疗干预提供了途径,并揭示了非核糖体肽作为后生动物信号分子的作用(点击阅读)。
【28】2022年4月1日,清华大学葛亮,张敏及浙江大学易聪共同通讯(马欣宇为第一作者)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CT2 is an aggrephagy receptor for clearance of solid protein aggrega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伴侣蛋白亚基 CCT2 鉴定为一种自噬受体,可调节细胞和小鼠大脑中易聚集蛋白的清除。CCT2 与不依赖于货物泛素化的易聚集蛋白相关联,并通过非经典 VLIR 基序与自噬体标志物 ATG8 相互作用。此外,CCT2 独立于泛素结合受体(P62、NBR1 和 TAX1BP1)或伴侣介导的自噬调节聚集体自噬。与促进具有流动性的蛋白质凝聚物的清除的 P62、NBR1 和 TAX1BP1 不同,CCT2 专门促进具有很少流动性的蛋白质聚集体(固体聚集体)的自噬降解。此外,易聚集的蛋白质积累通过促进 CCT2 单体的形成,诱导 CCT2 从伴侣亚基到自噬受体的功能转换,这使 VLIR 暴露于 ATG8s 相互作用,因此,使自噬功能成为可能(点击阅读)。
【29】2022年3月9日,复旦大学应天雷,孙蕾及吴艳玲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Broad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 by an inhalable bispecific single-domain antibo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广泛中和抗体识别的 Omicron 变体 RBD 上两个高度保守区域的鉴定。这项研究还破译了刺突蛋白三聚体界面内一个不常见且高度保守的隐秘表位,这可能对设计广泛保护的 SARS-CoV-2 疫苗和疗法产生影响(点击阅读)。
【30】2022年3月17日,西湖大学陶亮及李颜颜共同通讯(罗建华、杨琦、张晓峰、张媛媛及万里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FPI is a colonic crypt receptor for TcdB from hypervirulent clade 2 C. diffici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 TcdB4 进行了 CRISPR/Cas9 筛选,并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TFPI) 确定为其受体。这些发现将 TFPI 确立为来自艰难梭菌进化枝 2 的 TcdB 的结肠隐窝受体,并揭示了 CDI 发病的新机制(点击阅读)。
【31】2022年2月15日,南京农业大学粟硕,中山大学施莽及悉尼大学Edward C. Holmes共同通讯(南京农业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何婉婷、侯新及赵晋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Virome characterization of game animals in China reveals a spectrum of emerging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在中国采样的 1941 只“野味”动物(代表 18 个物种和 5 个哺乳动物目)进行了元转录组学分析。由此确定了 102 种哺乳动物感染病毒,其中 65 种为首次描述。该研究极大的拓展了对多种“野味”动物携带病毒多样性的认识,为人类和家畜疫病预警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点击阅读)。
【32】2022年3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马欣然,徐凌燕,张强及上海交通大学胡承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Local hyperthermia therapy induces browning of white fat and treats obes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针对米色脂肪的局部热疗 (LHT) 促进了其在人类和小鼠中的激活。该研究证明 LHT 通过 HSF1-A2B1 转录轴诱导米色脂肪激活,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抗肥胖策略(点击阅读)。
【33】2022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北京大学曹云龙,谢晓亮等团队合作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of infectivity and immune evasion of SARS-CoV-2 Omicr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来自 Omicron 的 Spike (S) 的冷冻 EM 结构的分析揭示了氨基酸取代形成的相互作用,从而稳定地保持受体识别的活性构象。与人类 ACE2 结合的 Omicron S 的结构,以及 25 个 sarbecovirus 成员的 ACE2 结合区域的序列保守性分析以及免疫原性位点的热图及其相应的突变频率,揭示了可以使用的保守和结构受限区域用于开发广谱疫苗和治疗方法(点击阅读)。
【34】2022年1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及齐建勋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Receptor binding and complex structures of human ACE2 to spike RBD from Omicron and Delta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了人类受体 ACE2 (hACE2) 与 VOC RBD 之间的结合特性,并解析了 Omicron RBD-hACE2 复合物及Delta RBD-hACE2 复合物的晶体和冷冻电镜结构。 该研究发现,与 Alpha、Beta 和 Gamma 不同,与原型 RBD 相比,Omicron RBD 与 hACE2 的结合亲和力相似,这可能是由于免疫逃逸和传播性的多重突变的补偿。 Omicron-hACE2 和 Delta-hACE2 的复杂结构揭示了 RBD 特异性突变如何与 hACE2 结合的结构基础(点击阅读)。
【35】2022年9月27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Kevan M. Shokat团队与东京大学Hiroaki Suga团队合作(西湖大学胡奇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tate-selective modulation of heterotrimeric Gαs signaling with macrocyclic peptid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共同一作胡奇博士现任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该研究探索了 1012 个环肽的化学文库,以扩大对此类酶抑制剂的搜索。最终鉴定了两种大环肽 GN13 和 GD20,它们分别拮抗Gαs 的活性和非活性状态。两种大环肽都可微调 Gαs 活性,具有高核苷酸结合状态选择性和 G 蛋白类特异性。总之,靶向 Gαs 的环肽抑制剂的发现为进一步开发状态依赖性 GTPase 抑制剂提供了途径(点击阅读)。
—END—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