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大咖共话中医药防治失眠的综合作用

时间:2023-10-31 14:42:2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金秋十月,醉美庐州。徽风皖韵,迎客天下。由中国睡眠研究会主办、安徽省睡眠研究协会、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协办“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五届全国学术年会”于2023年10月20-22日在安徽合肥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注重和突出基础与临床相关论题的研讨与学术交流为宗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睡眠医学专家、学者等,针对睡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睡眠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大会专题报告,介绍了世界睡眠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科前沿动态。来自全国近千名睡眠学科的医护人员参会,共同助推睡眠医学大发展。

大会现场

在大咖共话中医药防治失眠—“益路好梦”会议专场上,主办方邀请到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黄志力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魏聪教授和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闫少校教授分别围绕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和研究等主旨内容进行专题分享,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孙洪强教授、杭州市中医院张永华教授、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李文飞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肖姝雲教授等专家围绕中医药在睡眠障碍中的临床优势和年轻化失眠、老年性失眠等临床治疗差异等热点话题交流讨论。丰富的学术内容坚定了与会专家使用中医药解决睡眠障碍的信心。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教授致词中指出,睡眠障碍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在近百种的睡眠障碍当中,失眠症占比约60-70%。近期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中国人失眠的发生率大概为38.2%,按照我国总人口进行推算的话,有将近4亿的人在一年期间,经受了一次失眠症的困惑。失眠症的治疗,有药物疗法、心理疗法,还有物理疗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干预失眠症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中医药为深受失眠症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途径。

黄志力教授致辞

从理论、组方到临床,静神理论指导失眠症防治安全有效

魏聪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失眠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并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常用药物治疗干预失眠症状,除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外,中医药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广泛性和大众性的常见疾病,如何优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服务民众和患者,是我们学术交流的重要目的。

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吴以岭教授从中医学角度,汇集中国传统文化“医、道、佛、儒”四大流派养生精华,携团队首次提出中华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养精、动形、静神。通过一通一养、一动一静、通养兼施、动静结合为郁证性失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魏聪教授介绍,中华通络养生八字经指出,精为身之本,精化气,气化神;而“神”又分为“元神” 和“识神”。元神在脑,与生物钟有着密切的联系,涵盖了调控睡眠-觉醒周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如下丘脑、脑干、中脑等部分;识神在心,和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涵盖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引起神经递质、激素水平变化参与睡眠-觉醒周期调控的过程。所以,中医在治疗失眠上既要重视元神的调养,同时还注重识神的调养,达到心、脑、元神和识神息息相通,而神明自湛然长醒的状态。

基于此探讨失眠病机,研究团队提出肾经亏虚,精空髓海不足而脑之元神失养同时,劳心思虑心血不足,识神过用,两者共同导致失眠症状的观点据此确立“益肾健脑、养心安神”治法,以东汉张仲景酸枣仁汤、百合知母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研制创新药物益肾养心安神片,发挥系统调控、促进睡眠、改善睡眠、减少不适的治疗作用。

药效研究表明,益肾养心安神片通过保护海马区脑神经元细胞、改善应激状态,发挥镇静、催眠、增强记忆、抗疲劳的作用,显示出不同于西医镇静催眠药的作用优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牵头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益肾养心安神片可有效改善失眠症(心血亏虚、肾精不足证)患者的深度睡眠时间,睡而易醒、早醒、睡眠多梦,还可以明显改善心悸、神疲乏力、健忘、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魏聪教授总结指出,益肾养心安神片能够获批上市且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源于科研团队坚持的“四新原则”——即理论创新,组方原创,药效学有新发现,临床疗效确切。未来,益肾养心安神片将会开展更多科学规范的循证研究,丰富研究证据,造福更多失眠患者。

魏聪教授作汇报

抑郁、失眠相互影响,中医药综合干预显著改善相关症状

抑郁症已成为当今社会常见的精神卫生健康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约有2.8亿抑郁症患者,常起病于青年时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生活质量,每年约有100万抑郁症患者自杀。

闫少校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抑郁症常见的躯体症状以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疲乏为主。其中,睡眠障碍是抑郁症发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研究显示约有40%-9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失眠症状,经SSRI抗抑郁治疗后,仍有71.7%的患者残留有失眠症状。抑郁症和失眠往往伴随发生,相互影响,失眠可能会加重抑郁的发生。

郁证失眠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抑郁症患者失眠药物治疗的具体策略为,优先选择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果失眠症状仍然存在抗抑郁基础上联合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睡眠评估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作为抑郁症的伴发症状,当睡眠障碍消失即可考虑逐步停用睡眠药物。

然而闫少校教授也强调,常用的抗抑郁西药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比如导致恶心、头晕、便秘、口干、体重增加等,有的药物甚至会影响睡眠,导致睡眠潜伏期延长,多梦、觉浅等。这种情况下,中医药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用药选择。

中医认为,郁证失眠的病因病机为情志之郁致肝之疏泄、条达之性失调,则气血失和,痰火、湿浊、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随之而生。肝受其扰,血脉失其和利,心神不安,神不守舍,而致不寐。因此中医的治疗原则为疏肝泻火,清热安神;行气健脾,化痰解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国家1.1类创新中药解郁除烦胶囊,以半夏厚朴汤、栀子厚朴汤加减化裁而来,具有“解郁化痰,清热除烦”作用。药效学研究显示,解郁除烦胶囊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增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保护神经细胞等,改善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心境低落、精力不济、兴趣丧失)、改善躯体感觉异常。

三期临床研究显示,与盐酸氟西汀片相比,解郁除烦胶囊治疗轻中度抑郁伴躯体症状患者具有综合干预的优势,其改善中医证候评分精神抑郁、心绪不宁、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善太息(易叹气)、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咽堵(咽中如有异物)、口苦咽干、大便秘结等明显优于氟西汀。

闫少校教授总结指出,中医药能够解决抑郁、焦虑、失眠等多病共存的症状,没有传统西药的副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闫少校教授作汇报

创新讨论:中医药在失眠治疗领域大有可为

在主题创新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中医药如何在睡眠障碍领域发挥临床优势发表了各自看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孙洪强教授表示,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对于失眠领域来讲,中医药的应用相对更加广泛,中医药因其安全有效的优势特点更宜于被患者接受。期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探讨中医的理论和机制,造福更多失眠患者。

杭州市中医院-张永华教授分享自己接诊经验,他介绍门诊患者中70%使用中药,30%使用西药。中药能解决大部分的失眠问题且副作用小。西药面临着停药难的状况,而服用中药的患者在治愈后即可停药。西药还可能影响心功能,而中药没有此副作用。张永华教授呼吁临床医生应当提升中医药临床使用水平,进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李文飞教授认为,中成药多是复方制剂,可多靶点干预失眠,在睡眠障碍应用中具有广大前景。另外,对于比较严重的失眠患者,可以采用中西医联合应用的疗法,显著改善失眠症状。

上海市中医院-肖姝雲教授指出,中医药具有“治未病”的优势,这包括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失眠患者使用中医药可防止患者发生其他共病。另外,老年失眠患者往往存在多病共存的情况,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临床医生需要重点考虑的难题。中医药的运用可以降低药物相互反应的发生率,更加安全。中医无论是药物疗法还是非药物疗法都明显减轻患者躯体症状,应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创新讨论环节

结语

随着生活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加重等社会因素的变化,失眠和抑郁症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是临床持续关注的重点。

针对此类疾病,中医药可发挥独特的作用与优势,显著改善相关症状且安全性高。临床应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将两者优势互补,促进诊疗水平的提升,使更多患者获益。

上一篇: ESMO 2023:HER2阳性乳腺癌最...

下一篇: 话题:支原体肺炎来势汹汹,这轮感染会延续...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