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秦永文教授:可降解器械如何重塑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格局 | 第26届南方心血管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东亚肺动脉高压大会

时间:2025-04-04 12:08:2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领域中,封堵器的应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可降解器械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在临床上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第26届南方心血管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东亚肺动脉高压大会期间,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秦永文教授分享可降解器械在结构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梅斯医学:近年来,可降解器械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哪些关键的研发突破?目前主流的可降解材料有哪些优势和局限?

秦永文教授:当前,可降解材料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封堵器的设计与应用方面。早期封堵器多采用小肠黏膜胶原材料(如羊肠线),但其机械强度不足,容易断裂,限制了临床应用。随着技术发展,人工合成材料如聚乳酸(PLA)和聚对二氧环己酮(PDO)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尽管PLA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因审批问题未能广泛推广。相比之下,PDO凭借其优异的硬度和形状记忆功能(类似钛合金的配比优化效果),成为更理想的材料选择。PDO材料的缝线兼具柔韧性和强度,能够满足多种手术需求。

在封堵器的结构设计方面,镍钛合金封堵器因稳定性高、操作便利,目前仍是临床主流选择。然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PDO封堵器在生物相容性方面优于镍钛合金,且其组织再生过程与封堵器降解过程同步进行,确保了内皮化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特殊工艺的应用(如锁扣装置)进一步提升了封堵器的拉脱力,使其在收紧后比镍钛合金封堵器更牢固。这些技术进步不仅增强了医生对可降解封堵器的信心,也推动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梅斯医学:在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过程中,可降解器械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与传统永久性植入物相比,它们在临床效果和长期管理上有何不同?

秦永文教授:近年来,可降解器械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应用包括卵圆孔未闭(PFO)、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以及主动脉夹层的封堵治疗。2023年,PFO可降解封堵器获批上市,主要用于预防隐源性卒中和偏头痛等并发症;2024年,房缺可降解封堵器获批上市,避免了传统金属封堵器可能引发的远期问题(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传导阻滞)。室缺封堵器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尤其适合儿童患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则处于尝试性应用阶段,初步显示出潜在优势。此外,主动脉夹层的可降解封堵器已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应用于临床,初步解决了传统金属封堵器带来的长期管理问题。

与传统永久性植入物相比,可降解封堵器在临床效果和长期管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可降解特性避免了金属封堵器可能引发的远期并发症,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传导阻滞。术后用药方面,可降解封堵器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时间与金属封堵器相似,但目前稍长(通常为6个月),未来可能通过技术优化缩短至3-4个月。这些特点使可降解封堵器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梅斯医学:可降解器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潜力如何?在推广应用和技术完善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

秦永文教授:未来,可降解器械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其发展仍需克服若干关键挑战。不可吸收材料向可吸收材料的转变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仍缺乏足够的长期随访数据来验证其远期效果,这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术后长期随访机制来解决。在产品设计方面,需要更加注重人性化细节优化,如减小鞘管尺寸、增强材料硬度等,以提升操作便利性和临床效果。此外,技术创新仍是核心驱动力,持续改进产品设计(如优化输送系统)是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尽管可降解器械的初期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其避免后续并发症的特性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这为市场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推动可降解器械的规范化应用,临床试验与产品改进需同步进行。通过优化设计和严格试验,可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临床效果。同时,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国际化的推广策略将有助于可降解封堵器从中国走向世界,为全球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提供更具前景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需要医学界、产业界和监管机构的协同努力,以确保技术进步与临床需求的精准对接。

上一篇: ACC 2025 | 对话梅奥诊所Dr....

下一篇: Circ Res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魏园...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