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 Aging Neurosci:针刺对睡眠剥夺所致认知障碍动物模型的影响:临床前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时间:2025-04-06 12:09: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背景: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老年人和慢性睡眠障碍患者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D破坏了神经炎性体内平衡,加剧了氧化应激,并加速了阿尔茨海默病(AD)的标志——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睡眠与AD病理之间存在双向关系,睡眠不足可导致Aβ积聚,而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形成可能会破坏大脑中调节睡眠的区域,从而破坏睡眠质量。研究表明,睡眠期间Aβ的清除速度明显快于清醒时,SD可能会损害这种自我清除机制。尽管存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拮抗剂等药物治疗,但没有FDA批准的药物可有效解决SD相关认知缺陷,并且当前的治疗通常具有相当大的副作用或疗效有限。这一差距强调了替代干预的迫切需要。

针灸是中医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治疗认知和睡眠障碍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动物研究表明,针灸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包括神经保护和抗炎作用)增强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然而,这些结果分散在小规模动物研究中,具有方法学变异性,例如不同的针灸参数和结果测量,这种不一致性阻碍了临床应用转化。

以往没有专门针对SD诱导的认知障碍动物模型的综述。该荟萃分析通过严格评估针灸在临床前SD模型中的疗效,阐明其分子机制,为未来的临床试验奠定基础。通过综合高质量的证据,该研究旨在弥合动物研究和人类临床应用之间的转化差距,突出了针灸作为一种安全的、非药物治疗认知障碍的潜力。

方法:该研究全面检索了8个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SD认知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Morris水迷宫(MWM)评估主要结局,包括逃避潜伏期和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次要结局集中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k B)和氧化应激指标等分子标志物。使用SYRCLE工具评估偏倚风险,使用R软件分析数据,计算标准化平均差异(MD)和95%置信区间(CI)。

结果:该研究共分析了8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222只啮齿类动物,结果表明针刺显著改善SD模型的认知表现,其证据是增加了平台穿越次数[MD = 1.67,95%CI(1.42,1.91)]和目标象限中的延长时间[MD = 8.54,95% CI(6.35,10.73)],逃避潜伏期缩短[MD =-8.33,95% CI(-11.68,-4.99)]。电针(EA)被发现调节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并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如丙二醛(MDA),同时增强抗氧化活性,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手针(MA)通过降低Bax和升高Bcl-2而影响凋亡标志物。尽管有这些积极的发现,这些研究显示出干预方法的异质性和针灸技术的可变性。

结论:该研究初步证实了针刺,尤其是电针和手针,可以通过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降低氧化应激和调节细胞凋亡来有效地减轻睡眠剥夺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虽然目前的证据来自动物实验,但这表明针刺治疗S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原始出处:

Liu C, Su Y, Yau YM,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cognitive impairment induced by sleep deprivation in animal models: a preclinic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Aging Neurosci. 2025;17:1560032. Published 2025 Mar 19. doi:10.3389/fnagi.2025.1560032

上一篇: 病例分享:尴尬位置的肺结节如何规划设计得...

下一篇: J Orthop Surg Res:单髁...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