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反复抽搐、皮肤白斑,6月龄宝宝竟因基因突变引发全身良性肿瘤!
时间:2025-04-07 12:18: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6个月大的乐乐(化名)从出生起就与众不同。别的宝宝酣睡时,他却会突然全身绷直、四肢抽搐,像被"电击"般惊跳起来。起初父母以为只是婴儿正常的惊跳反射,直到乐乐脸上出现几片树叶状的白色斑块,CT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震惊——这个小小身躯里,大脑、心脏、肾脏竟然都长满了肿瘤!
"就像身体里埋了无数个小炸弹。"乐乐的妈妈颤抖着描述。最可怕的是脑部检查发现的"烛泪征"——CT上那些如同融化蜡油般从脑室壁滴落的钙化结节。神经科医生立即安排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TSC1基因存在致病突变,最终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TSC)
什么是结节性硬化
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显性遗传皮肤神经综合征,最初由Recklinghausen于1862年首次描述,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以皮损、脑内结节、心脏横纹肌瘤、肺血管淋巴瘤、肾血管平滑肌瘤等全身多个器官出现错构瘤病变及神经精神症状为主。
临床表现
结节性硬化症(TSC)为多系统受累的遗传病,最常见表现为癫痫和面部血管纤维瘤。约80%~90%患儿有癫痫,TSC1突变起病早、多痉挛,TSC2突变起病晚、以局灶发作为主。部分患儿有智力减退、行为异常,MRI/CT可见皮质结节、室管膜下结节或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皮肤表现见于90%以上患儿,包括面部血管纤维瘤、色素脱失斑、鲨革样斑和甲周纤维瘤,多于婴幼儿期出现,为重要诊断依据。
心脏横纹肌瘤见于近半数患者,多在胎儿或出生早期发现,常随年龄缩小或消退。
肾脏病变常见,主要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囊肿,部分可致大出血和肾功能衰竭,是TSC死亡的重要原因。
肺部受累多见于成年女性,表现为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偶见气胸、乳糜胸。眼部和骨骼亦可见错构瘤。
诊断
结节性硬化症(TSC)的诊断标准由国际结节性硬化症联盟于1992年制定,1998年和2012年两次修订,2012年版本首次将基因检测纳入标准。
TSC可依临床表现或基因检测确诊。基因诊断标准为发现TSC1或TSC2基因突变即可确诊。临床诊断包括11项主要特征(如面部血管纤维瘤、甲周纤维瘤、色素脱失斑、脑皮质结构异常、心脏横纹肌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及6项次要特征(如牙釉质小凹、口腔纤维瘤、斑驳皮肤等)。
确诊标准:具TSC基因突变,或满足2项主要特征,或≥1项主要+≥2项次要特征。
可能诊断:1项主要或≥2项次要特征。
治疗
结节性硬化症(TSC)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癫痫为常见症状,发作频率与智力倒退密切相关,早期控制癫痫尤为关键。常用抗癫痫药物包括丙戊酸、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若多药联合治疗无效,可加用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已证实对TSC合并癫痫有效。
如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并引起脑积水等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但术后复发率和后遗症发生率较高。不适合手术者可用西罗莫司控制肿瘤生长。西罗莫司及其衍生物对SEGA、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及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均有效。
面部血管纤维瘤可行激光治疗,亦可尝试口服西罗莫司改善外观。新型mTOR ATP竞争性抑制剂已研发,抑制作用更强,但尚未进入临床应用。
参考资料:
1. 蔡燚,李汉忠,张玉石.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6,37(12):912-915. DOI: 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6.12.009 .
2.孙丹,刘智胜,胡家胜,等.结节性硬化症患儿TSC1/TSC2突变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30(6):461-466.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5.06.016 .
3.Kothare SV , Singh K , Chalifoux JR ,et al. Severity of manifestations in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in relation to genotype[J].Epilepsia, 2014,55(7):1025-1029. DOI: 10.1111/epi.126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