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视角:如何减少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咽喉疼痛?
时间:2023-04-26 11:21:3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术后咽喉疼痛(POST)是全后为常见的并发发生率为6.6%~90%,具有自限性及高度变异性的特点,在临床上常常被忽略。有研究显示,POST给患者术后康复带来很大的影响,增加患者的疼痛及焦虑情绪,干扰术后失眠,降低舒适度,成为继恶心呕吐后,患者术后主诉最高的麻醉并发症。
随着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手术患者日趋增多,舒适化医疗和促进术后恢复的快速发展,POST的预防和治疗得到麻醉医师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气管插管POST的预防措施进行整理,为麻醉医师提供参考。
1、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包括全身及局部用药。地塞米松、氯胺酮、阿片类药物、6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局部麻醉药等预防POST已在多项研究中涉及。
地塞米松:使用地塞米松和布地奈德对全身麻醉POST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良好。有研究指出,诱导前30分钟静脉使用0.2mg/kg地塞米松或套囊表面涂抹倍他米松凝胶能够有效预防POST,但是需关注是否有糖尿病等禁忌症。
氯胺酮: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其中氯胺酮和镁剂可以减轻POST的相关症状。有Meta分析显示,局部应用氯胺酮的术后0~1h,4h及24h咽喉痛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作用于阿片受体后,引起膜电位超极化,使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多巴胺及P物质等神经递质减少,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而产生镇痛等各种效应。临床中常用于预防POST的阿片类药物为舒芬太尼及地佐辛,两者均可使POST发生率明显降低。
6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是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用于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的镇静和镇痛,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镇痛、抗焦虑、抗交感作用,在临床已广泛应用。
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能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对局部组织产生麻醉作用,用于防治POST的常用药物有酰胺类的利多卡因和脂类的丁卡因。临床上最常用于防治POST的局部麻醉药物是利多卡因。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或在气管导管套囊及前端涂抹复方利多卡因胶浆,是否可以有效防治POST尚有争议。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气管导管套囊及前端涂抹利多卡因胶浆或乳膏可以降低POST发生率。
2、套囊管理
套囊管理包括套囊压力测方法、 时机、填充方式方 。有研究指出,术中控制套囊压力有助于减少气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套囊监测时,可使用压力表,但有研究指出压力表测量套囊压力后,需要注意测压操作引起的囊内压力损失,可能会造成漏气等情况,因此在进行临床应用转化时仍需综合考虑患者可发生的所有并发症,不能顾此失彼。
另外,由于手术过程中,通过指感法判断套囊压力较为便捷,得到大多数麻醉医护的青睐,但往往会发生套囊过度充气,造成黏膜损伤、甚至坏死,因此需要得到临床医护的重视,不推荐使用此方法。
3、拔管管理
拔管管理包含拔管期间吸痰操作及导管拔除。气道吸痰是临床护士的常规操作,专家共识指出吸痰压力过高、次数频繁会加重气道黏膜损伤,增加患者的呛咳反应,因此建议在患者苏醒期,根据痰液的液性状、量选择恰当的吸痰压力和 时间。
为了尽量减少吸痰呛咳同时保证吸痰效果,建议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痰鸣音、气道压报警 、患者咳嗽、 气分析结果及麻醉深浅等选择吸痰时机。研究显示,在麻醉苏醒期间选择较深麻醉下吸痰能减少应激反应、呛咳等POST的危险因素。针对肺部感染、痰液黏稠无法吸尽者,可以考虑在纤维支气管引导下吸痰,但此方法需要在充分镇静下进行,会延迟患者苏醒,因此不作常规推荐。
总之,临床上应同时规避POST的相关风险因素并辅以非药物防治等各种方法,以期减少POST的发生、减轻疼痛程度、加快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参考资料
1,程高升, 吴江燕. 氟比洛芬酯配合氢化泼尼松预防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咽喉痛[J]. 海峡药学, 2011, 23(11):3.
2,张晓敏, 杨宁, 彭雅雯,等. 成年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咽喉痛防治的研究进展[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 3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