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接到只有十五个字的圣旨李卫一看就笑了:把传旨的押到涌金门去
时间:2019-11-11 10:41: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清宫戏和演义小说中,康熙微服私访、乾隆微服私访,都被吹得天花乱坠。事实上即使是在康雍乾三朝,各地抗清斗争都从未停止,大刀会小刀会洪门天地会都极其活跃,如果清朝皇帝真的敢微服私访,那么分分钟就会被取走脑袋——就连慈禧逃难,也是千万人前呼后拥,要不然就会有不嫌慈禧老的强盗把她抢去当压寨夫人。而乾隆这个花花公子一向喜欢摆谱,他的六次南巡,每一次都可以跟隋炀帝下扬州一比奢华,甚至铺张浪费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的老辫子小辫子们,为了给他们的“十全老人”“千古一帝”脸上贴金,编了很多故事,甚至不惜张冠李戴,让乾隆去抢他老爹的故事。那个故事其实是发生在雍正和李卫身上,当年李卫接到只有十五个字的圣旨,李卫一看就笑了:把这个传旨的押到涌金门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铁面雍正有时候也挺能搞怪的,他的一句话就让一个官员多摆了五年地摊。
现在流传比较广泛的,就是翁仲和仲翁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自然是乾隆,配角是李侍尧。那故事说的是李侍尧在科举考试的时候,把石像翁仲写成了仲翁二大爷,于是被乾隆写了一首打油诗调侃,并取消了李侍尧进入翰林院的资格而“罚去江南做判通”。但是编故事的人忘了查一查李侍尧的家谱:李侍尧既没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没当过什么通判。如果某个进士直接被授予通判官职,那不是惩罚,而是奖励——通判是知府的佐官,掌管钱粮盐铁的正六品,可谓又肥又美。即使是位列三甲当了庶吉士,毕业后也只能当个七品翰林院编修,如果只当了五经博士和典籍,那就更惨了,只有八品,是芝麻中的芝麻。
作为进了贰臣传的汉奸李永芳的四世孙,李侍尧是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仗着李永芳明将灭明的功劳,再加上四世祖奶奶也姓爱新觉罗(李永芳娶了努尔哈赤第七子爱新觉罗·阿巴泰之女),李侍尧有一个天生的身份,那就是“荫生”,第一份工作就是“印务章京”,专门给乾隆管印章,位不高而权重,所以连和珅都搬不倒他。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细看清朝史料我们才发现,原来是乾隆偷了他老爹雍正的故事,而且那故事的原版比盗版更贴近实际,并且能证明雍正这个人平时也挺能搞怪的。
雍正当了皇帝之后,别说微服私访,连避暑山庄都没去过,就更别提木兰秋狝了。但是雍正还是雍亲王胤禛的时候,是经常到外地办差的,其中杭州就去了不止一次——雍正后来不喜欢出巡,可能是因为政务繁忙没心情,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他走够了、走累了。
话说有一天胤禛出差来到杭州,办完公事就去涌金门(就是张顺战死的地方,清朝的时候还有张顺庙,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了)溜达。胤禛在涌金门里看到一个替人写书信对联的地摊儿,地摊上摆了很多对联,那字写得那叫一个漂亮。但是看着看着,发现一个问题:这个秋字,别人都是左禾右火,到了他这儿怎么变成左火右禾了?于是就上前询问:“得毋误否?”那摊主是个认死理儿的书生,翻出一大堆名家字帖来告诉胤禛:“你看看,古代名家都是这么写的!”
那书生有了金子,一脚踢散写字摊,读书赶考去了。明清两朝的进士考试是三年一次,等到那书生考中了进士,有希望进入翰林院的时候,胤禛已经继位当了好几年雍正皇帝了。按照规矩,状元榜眼探花以及进士、同进士名单是由主考官上报皇帝批准的。雍正一翻名单,就看见了涌金门内卖字书生的名字(这名字《清稗类钞》没有标明,所以只好称之为书生),于是马上召见。雍正招来那书生,也没多废话,只是在纸上写了一个“和”字递给他。那书生一看这“和”字的那一口怎么跑到左边去了?于是叩头回答:“这是伪体字。”
关于伪体字,杜甫有诗嘲讽:“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所谓“伪体”,是生编乱造,要被区别裁删的。雍正不知道读没读过杜甫这首诗,他只是笑而不言(上笑不答),挥挥手让那个书生退下了。第二天任务派发下来,这位书生的任务是送一道圣旨去给浙江巡抚李卫。刚参加工作就当上了宣旨钦差,这书生意气风发地上路了。
大家都知道,正史中李卫是富家子弟出身,也是雍正第一亲信督抚,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心耿耿识字不多脾气不小,除了雍正他谁都敢骂。这位浙江巡抚李卫打开雍正的圣旨一看就乐了,他笑着吩咐手下:“把这个传旨的剥了官府摘了官帽,押到涌金门卖字去,不卖够三年不许收摊儿!”那书生傻眼了,再偷眼一瞧那圣旨,就什么都明白了,因为雍正给不大识字的李卫的圣旨,上面只有十五个字:命其仍向涌金门卖字三年,再来供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