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Musculoskelet Disord: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两段式锁骨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评价
时间:2023-10-03 14:18:4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锁骨骨折是肩带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生率约为2.6-10%。大多数骨折发生在椎体中部三分之一,约占76%,其次是外侧三分之一,约占19%,内侧三分之一约占4%。锁骨是肩带和躯干之间唯一的骨性连接,因此需要解剖重建(避免骨缩短)。因此,在所有肩关节运动中,它在AC和SC关节之间的旋转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患者最常发生高冲击力事故,且受累肩部直接跌落或受力。在锁骨骨折的治疗中,基本目标是避免短缩,因为短缩会导致上肢活动范围缩小和肩带区域持续疼痛。保守治疗对于非移位或最小移位骨折仍是首选治疗方法,其效果良好或非常好。
近年来,有研究分析了骨折脱位的程度是假关节的主要危险因素(在骨折脱位的情况下可达15%)。因此,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是脱位骨折(超过一个轴宽或100%)和明显缩短的骨折(女性> 14 mm,男性> 18 mm)[5,7]。手术标准程序包括切开复位和钢板接骨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约为10%)。5%),临床效果良好至非常好,融合率高(> 95%)。然而,关于最佳固定技术仍有争议,因为钢板内固定失败的可能性有很多(例如螺钉拔出、钢板弯曲、钢板断裂)。尽管如此,在过去几年中,外科手术的总体数量有所增加,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对肩关节和肩带进行早期功能治疗。尤其是锁骨的轴区,往往是一个美容敏感区域。因此,近年来的趋势是倾向于微创治疗方案。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髓内钉内固定,如弹性稳定髓内钉(ESIN)。与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相比,该方法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旋转稳定性较差,这已被生物力学证明。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仅用4枚螺钉固定短3.5 mm LCP在生物力学和临床上是否足以治疗某些2部分锁骨干骨折。
方法:采用复合人锁骨标本对四种治疗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研究。载荷-失效试验采用三点悬臂试验进行。在第1组中,模拟单轴骨折,每骨折侧用2枚螺钉固定(5孔LCP)。第二组每侧使用3枚螺钉(7孔LCP)。在第3组,模拟非复位骨折区,每侧使用3枚螺钉(7孔LCP)进行治疗。在第4组,模拟解剖复位骨折区,每侧使用3枚螺钉(7孔LCP)进行治疗。此外,27例接受短钢板和每侧2颗螺钉治疗的患者(与1组相似)在至少12个月的随访后进行评估(Constant和DASH评分)。
图1 生物力学试验设置(a);b组1:单纯骨折伴5孔LCP;c组3:非复位多碎片性骨干骨折(不稳定)伴7孔LCP;d第4组:7孔LCP,多碎片性骨干骨折复位(稳定)
图2 被调查群体的示意图。组1:单纯骨折伴5孔LCP;2组:单纯骨折伴7孔LCP;第3组:未复位多碎片骨折(不稳定)伴7孔LCP,第4组:复位多碎片骨折(稳定)伴7孔LCP。(黄色:非锁紧螺钉,绿色:锁紧螺钉)
图3 结果参数箱线图:N.组1:单纯骨折伴5孔LCP;2组:单纯骨折伴7孔LCP;3组:非复位多碎片性骨干骨折(不稳定)伴7孔LCP;第4组:7孔LCP复位骨干多碎片骨折(稳定)(* = p值< 0.05)
表1 各组最大负载到失效概述
图4 a组1 5孔LCP单纯骨折的力-应变曲线;b组2:单纯骨折伴7孔LCP;c组3:未复位多碎片骨折(不稳定)伴7孔LCP, d组4:复位多碎片骨折(稳定)伴7孔LCP
图六:2部分锁骨干骨折(AO分级15.2A) (a和b)放射学例及5孔LCP术后3年(c和d)放射学结果。e和f CT扫描显示手术后21个月完全实变
结果:1组小鼠最大载荷-失效载荷为367N;我们观察到,在497N的情况下,2组的负荷至失效率最高,而在90N的情况下,3组的负荷至失效率最低。在第4组中,可以评估最大负载到失效的298N。使用5孔或7孔LCP治疗单纯性锁骨骨折的载荷-失效无显著差异(p = 0.121)。然而,我们发现使用7孔钢板的单纯骨折和解剖复位骨折的载荷-失效差异显著(p = 0.014)。手术患者的平均恒定评分为95分,DASH评分为3.0分。骨折固结率为96.3%。
结论:对于某些非碎片化且互锁良好的2部分骨折,与每侧3枚螺钉的手术治疗相比,每侧2枚螺钉的钢板固定可以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的软组织保存和相当的融合率。然而,7孔LCP的最大载荷-失效比5孔LCP高,但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原始出处:
Schlüßler A, Fehrenbacher M, Richter RF,Biomechanical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two-part clavicle shaft fractures.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23 Jul 25;24(1)